初伏到,暑热进行时

发布日期:2022-07-19  新闻来源:黑龙江省博物馆  编辑:宋阳 赵海旭 刘婉琪

  



初伏,是指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是三伏中头伏的第一天。按中国的日历法来说,这是真正暑天的开始。

百姓常说:热在三伏,冷在三九。三伏天是一年内气温最高、湿度最大的季节,分为初伏、中伏和末伏。北方有句俚语,叫做“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


头伏吃饺子是传统习俗,因为每逢伏天,人的胃口就不好,吃不下去东西,而饺子在中国人的传统习俗里正是开胃解馋的食物。

伏天里昼夜温差小,容易休息不好,活动量不要太大;饮食要清淡,不要增加肠胃工作量;注意夏季卫生,避免夏季传染病;伏天是食物霉变高发期,要注意食物保质、保鲜。


如此炎热的夏季,古人有什么避暑纳凉的小妙招呢,今天我们要介绍的是——瓷枕。在没有空调的古代,为了能得一日清梦,古人也是找到各种高招。为了能凉爽入梦,古人在枕头上涂上一层釉,采用釉面的温度物理特性,来帮助古人清凉度夏。躺在瓷枕上,体会它带来的冰凉感觉,有助于睡卧者纳凉避暑,酣然入梦。“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南宋李清照的《醉花阴》千古传唱,为瓷枕作了恰如其分的诠释。


黑龙江省博物珍藏的这件辽三彩瓷枕,是1955年从沈阳故宫博物馆拨来的,为辽三彩的典型代表器物。其胎体刻印花手法和装饰纹样融汇了本民族固有的风格和内容,颇具辽三彩特点,为淡黄砂胎、质松、釉较厚、釉面均匀、多砂粒、纹饰为花树和鸟兽。此枕长29.5厘米,宽24.8厘米,高13厘米。彩枕前低后高,呈斜坡状,器物整体成凸字形,上枕面有外凸的边沿,并以白、绿、黄三色釉交替搭配,构成绚丽图案。瓷枕器底裸胎,轻叩声音沙哑,重量适中。瓷枕的四周饰以浮雕,以人物、松树、鹿、狼、海东青搭配,寓长寿吉祥之意。清晰的纹饰凸于器物表面,看得见摸得着,立体效果明显,图案性强,充分显示出彩绘艺术的时代水平,枕身中空,右侧留有一小孔。此孔为烧制时散发内部热气之用,以免烧坏。辽三彩瓷器为低温釉陶瓷,其制作工艺是将胚体烧至1100度左右使之成形,出窑冷却,再施以彩釉,复入窑烧,经800度左右第二次烧成,并在色釉中加入不同金属氧化剂,经过焙烧,变形成黄、绿、蓝、白、紫等多种色彩,但多以黄、绿、白为主。辽时期生产的低温彩色釉,是唐三彩工艺的延续传承,在当时条件下,是贵族使用器物。这件瓷枕历经1000多年流传至今,且保存完好,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难得的古代艺术珍品。它的色釉浓淡变化,互相浸润,自然协调,形成了一种具有中国独特风格的传统工艺品。瓷枕的造型与纹饰直接或间接反映了辽人社会生活的文化、习俗、时尚和追求。辽三彩作为唐三彩的延续,既吸取了唐三彩的某些特征,同时又结合自己所处的时代、风俗人情,形成了具有独特风格的釉陶器物,为研究我国的辽代瓷器发展水平、生活习俗、审美观等提供了实物依据。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黑ICP备09058955号-1 Copyright (c) 2009 hljmus.org.cn 黑龙江省博物馆 版权所有
地址:南岗区红军街64号 电话:0451-53644151 传真:0451-53622745 邮编:150001 黑龙江广播电视台制作
开馆时间:周二至周日;9:00~16:30(16:00停止入馆)
年均访问量:368315人次

黑公网安备 230103020001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