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博物馆俄文老档的保护
发布日期:2015-10-13 新闻来源: 编辑:冯拓菲 蒋 萃 杨 旭
黑龙江省博物馆 庞学臣 黄凤梅
黑龙江省博物馆外文资料室现存有一大批20世纪初至20世纪中叶的外文图书、期刊和报纸,我们称之为“俄文老档”。其中绝大多数为俄文,英文、少数为日文、德文及法文等。这些材料都是当年东省文物研究会(黑龙江省博物馆前身)工作人员订购、搜集、整理、编辑的,反映当时哈尔滨的自然、历史、人文、艺术文化方面的资料,以及外国人(俄国、波兰、犹太人)在哈尔滨的政治、经济、宗教、文化活动的史料,对研究建埠初期的哈尔滨、哈尔滨对俄贸易及俄侨史等提供了最直接的证据。
这批资料现存放在建于上世纪80年代的库房中,之前这批资料几经搬迁,进入到现库房也有30多年了。保存环境条件差:库房窗户多,木质,密闭不严。内部书架都是敞开式,由于常年无人翻阅,图书报纸上积满了灰尘,部分已经装订成册的报纸,表面灰尘较多,内页卫生状况相对较好,但纸张发黄、变脆,酸化严重。而没有整理过的报纸一打一打地罗列在柜架上,灰尘很厚、纸张老化严重,许多折痕处已经破碎,无法搬运和查阅。如果再不进行保护和修复,这些材料就会慢慢烂掉,直至消失。
近几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国家和人民关注的重点已经从最初的物质需求转向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上来。尤其是近两年来,文化体制改革力度加大,文物保护事业如日中天,文物保护经费充足,给这批藏品的保护提供了良机。
在这种大好形势下,黑龙江省博物馆于2009年启动对俄文老档的保护工作,保护工作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建立恒温恒湿库房,改善大环境
恒温恒湿库房是近些年改善藏品保护大环境的主要措施。库房的温湿度可根据文物需要、地方差异、季节不同等因素进行一定数值的波动,使这批藏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环境里保存下来。黑龙江省博物馆为这批资料专门建立了一间100平方米的专用恒温恒湿库房,窗户全部换成密封的塑钢窗,构成一个无菌环境,并购置了不透明窗帘,以减少外界光线对纸制品的伤害。
2、订购藏品密集柜
藏品密集柜是目前博物馆存放藏品使用最广泛的柜子。它可以对资料集中存放,为藏品节约大量可利用空间, 同时可防止藏品落灰。 针对不同质地的藏品,我们拟对密集柜进行一系列的改进,如在每层隔板上增加樟木铺设底部,既可以对环境中的湿度进行缓冲调节,又可以防虫;在齐胸高的柜子上设置一个可以转动的平台,在拿取文物和做记录时可以当桌子用,既方便又安全。现在的库房一般都设计的很大而且举架很高,为了保证照明效果,设计人员就在每个柜子上面设置感应灯,当柜子开启时,上部的灯具就亮起来,有利于工作的开展。
3、进行简单可逆修复
馆藏资料中有部分未装订的俄文报纸破损较严重,经过考察学习,咨询专家,认为丝网加固技术对其进行修复比较适合。这种技术操作简单,安全,设备只需一个工作台、一台老式熨斗、两张聚四氟乙烯膜(隔离材料)和修复用丝网。该丝网用蚕茧为原材料,抽丝后用丝网机织成网,然后在网上均匀喷涂聚乙烯醇缩丁醛(PVB)(热熔胶)就可以使用了。具体操作过程为:将需要修复的报纸平铺在铺有毡垫的工作台上,先将上面的灰尘用橡皮泥清除,在需要修复的破裂处放一张丝网,再将聚四氟乙烯膜平铺在上面,将熨斗的温度调到丝、棉档,温度大概70-80℃,将熨斗从一个方向稍用力推向另一边,动作轻的可重复一次,待冷却后将隔离膜揭开,丝网就粘在了报纸上。这样修复后的报纸用肉眼几乎看不到丝网,这对双面带字的藏品如书籍、报纸,既起到加固作用又不影响阅读。该技术还具有可逆性,丝网上的可溶胶(聚乙烯醇缩丁醛)加热后渗入到报纸中,对报纸能起到加固的作用。如果将来有更好的技术来修复报纸,可以用酒精将丝网上的胶溶解,取下丝网后,再进行新的技术保护。这项工作正在进行中,待加固完后,我们计划制作或购置一批无酸纸盒对其进行封装保护。
4、进行内容扫描,以便研究利用
无论我们保存得多好,纸质藏品都是有一定寿命的,尤其是报纸(纸质较差)。为了使这些资料能够永生,我们采购了一台德国进口扫描仪,将报纸上的内容进行扫描保存,以便后人研究利用。这项工作 已经进行了三年,扫描报纸近十万页,接下来计划对期刊和书籍进行分类扫描,以便实现所有俄文资料数字化。
在进行扫描存档后计划做以下工作:1、对这批资料进行整理再分类,建立分类账和电子帐,为以后的管理工作奠定基础;2、与相关研究机构联系就整理好的报纸及图书的脱酸问题进行探讨,拟定脱酸方案,对其进一步实施保护。
地址:南岗区红军街64号 电话:0451-53644151 传真:0451-53622745 邮编:150001 黑龙江广播电视台制作
开馆时间:周二至周日;9:00~16:30(15:30停止发票)
年均访问量:362874人次

黑公网安备 230103020001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