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寿文化之黑龙江省博物馆藏清代文物系列云展(五)
发布日期:2021-10-05 新闻来源:黑龙江省博物馆 编辑:宋阳 赵海旭 刘婉琪
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在祖国母亲华诞到来之际,黑龙江省博物馆精心挑选以“寿”为主题的清代馆藏文物,推出《中华寿文化之黑龙江省博物馆藏清代文物系列云展》,共涉及织绣、金银器、玉器、牙雕、瓷器、书画、珐琅和漆器八大文物类别。
献礼祖国,祝国泰民安、繁荣昌盛!
珐 琅
珐琅,是一外来语的音译词。珐琅的基本成分为石英、长石、硼砂和氟化物,与陶瓷釉、琉璃、玻璃(料)同属硅酸盐类物质。中国古代习惯将附着在陶或瓷胎表面的称“釉”;附着在建筑瓦件上的称“琉璃”;而附着在金属表面上的则称为“珐琅”。金属胎珐琅器则依据在制作过程中具体加工工艺的不同,可分为掐丝珐琅器、錾胎珐琅器、画珐琅器和透明珐琅器等几个品种。
画珐琅
画珐琅,是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在欧洲画珐琅工艺的影响下烧制成功的,这种工艺晚于錾胎珐琅和掐丝珐琅。其作法是先在红铜胎上涂白珐琅,入窑烧结后,在其平滑的表面以各色珐琅料及金绘画图案,再经焙烧而成。


拔丝珐琅
掐丝珐琅,俗称“景泰蓝”。一般以红铜作胎,将细而窄长的铜根据图案所需焊接于胎体表面,再将珐琅釉料填进铜丝间,再经焙烧、打磨和镀金而成。

漆 器
用漆涂在各种器物的表面上所制成的日常器具及工艺品、美术品等,一般称为“漆器”。生漆是从漆树割取的天然液汁,用它作涂料,有耐潮、耐高温、耐腐蚀等特殊功能。在中国,从新石器时代起就认识了漆的性能并用以制器,历经商周直至明清,中国的漆器工艺不断发展,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黑ICP备09058955号-1 Copyright (c) 2009 hljmus.org.cn 黑龙江省博物馆 版权所有
地址:南岗区红军街64号 电话:0451-53644151 传真:0451-53622745 邮编:150001 黑龙江广播电视台制作
开馆时间:周二至周日;9:00~16:30(16:00停止入馆)
年均访问量:368315人次

地址:南岗区红军街64号 电话:0451-53644151 传真:0451-53622745 邮编:150001 黑龙江广播电视台制作
开馆时间:周二至周日;9:00~16:30(16:00停止入馆)
年均访问量:368315人次

黑公网安备 230103020001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