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博珍藏篇之一百六十七:鄂伦春族毛皮包

发布日期:2020-12-22  新闻来源:  编辑:宋阳 赵海旭 刘婉琪

  

伴随着农耕文明的演进和养蚕缫丝技术的发展,兽皮服饰逐渐远去,但对于远离中原地区的古代北方少数民族来说,兽皮仍然是其生活的必须品,在众多古代文献中都有较为详细的记载。至近现代,随着地域和民族范围进一步缩小,兽皮文化及其制作技艺仍被鄂伦春、鄂温克等北方狩猎民族较好地传承和发展下来,成为其普遍的生活技能。

这件鄂伦春族毛皮包,长26厘米、宽26厘米,为黑河市爱辉区新生鄂伦春乡征集,现收藏于黑龙江省博物馆。鄂伦春语称其为“窟地”,是一种专门用来盛装妇女贵重物品的毛皮口袋,多为姑娘结婚时的嫁妆。毛皮包上的花色、图案非常多,是利用各种动物皮毛的自然色彩巧妙搭配而成的镶嵌制品。其图案错落有致,色调明快协调;中间部分用五色丝线绣出具有象征性的“团花”、“盘长”、“卷子云”等图案装饰,是颇具狩猎文化特征的民间手工艺品。

缝制各种兽皮服饰采用的是狍筋线、鹿筋线或犴筋线,这种线非常结实,往往衣服穿坏也不会绽线。这充分体现出北方游猎民族的勤劳和智慧,他们与自然和谐相处,善于利用天然资源来丰富其物质生活。

极富地域特色和民族风情的兽皮制作技艺,依然保留在东北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兽皮服饰和制品除进入博物馆外,大多还在大型民族节日活动和上山狩猎时使用,而各种装饰美观的兽皮背包、荷包等也作为工艺品,成为具有浓郁民族文化风情的旅游纪念品。

 

(撰稿/历史研究部辛玮)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黑ICP备09058955号-1 Copyright (c) 2009 hljmus.org.cn 黑龙江省博物馆 版权所有
地址:南岗区红军街64号 电话:0451-53644151 传真:0451-53622745 邮编:150001 黑龙江广播电视台制作
开馆时间:周二至周日;9:00~16:30(16:00停止入馆)
年均访问量:368315人次

黑公网安备 230103020001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