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文听物“云”探龙博——第九十一期《雕人物山景白玉山》

发布日期:2020-06-13  新闻来源:  编辑:宋阳 赵海旭 刘婉琪

  




中国自古是一个爱玉、崇玉、尚玉之国。中华玉文化已有至少八千年历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清平定准噶尔和回部后,和田玉被源源不断地输入内地,充足优质的玉料使清代开始大规模地生产玉器,促进了玉雕工艺的迅速发展。

清代玉山子盛行于乾隆时期,多以山水人物、亭台楼阁及历史故事为题材,圆雕人物山景,构成远、中、近景的交替变化。玉山子讲究布局、意境、造型及工艺,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清人喜欢将玉山子陈设于室内,其中既有上万斤的大禹治水图玉山,也有大小适中的文房几案上常见的玉山子。


这件雕人物山景白玉山为清乾隆时期,高14.1厘米、宽8.6厘米,厚6.0厘米,现藏于黑龙江省博物馆。其质地和田白玉,致密细腻,黄褐色玉皮被俏色巧雕,利用玉山自身的玉皮颜色雕琢景物,形成错落有致的对比效果。玉山布局周密有致,层次清晰,立体感强。山子正面上部山峰高耸,悬崖峭壁上松峰林立,玉山下部水纹波动,中间一出家人,身披袈裟,左手托钵,右手以杖肩荷布袋,衣随风起,似水上来风迎面刮过。看此造型,这位出家人应为传说中的布袋和尚。布袋和尚,据传其原型是五代时期的一位僧人,名“契此”,又号“长汀子”。布袋和尚将入灭前,说了一偈:“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亿,时时示世人,世人自不识。”在佛教中,弥勒是现世佛释迦牟尼的继承人,为未来佛。相传,弥勒作为继承人时,曾化身千万个在世间传法,其中最著名的化身即为布袋和尚。布袋和尚有一偈云:“一钵千家饭,孤身万里游。青目睹人少,问路白云头。”再观山子背面,则被雕琢成山体和挺拔松树。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黑ICP备09058955号-1 Copyright (c) 2009 hljmus.org.cn 黑龙江省博物馆 版权所有
地址:南岗区红军街64号 电话:0451-53644151 传真:0451-53622745 邮编:150001 黑龙江广播电视台制作
开馆时间:周二至周日;9:00~16:30(16:00停止入馆)
年均访问量:368315人次

黑公网安备 230103020001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