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文听物 “云“探龙博——第四十三期《红缂丝云蝠寿字纹荷包火镰》

发布日期:2020-04-28  新闻来源:  编辑:宋阳 赵海旭 刘婉琪

  




这件现收藏于黑龙江省博物馆的红缂丝云蝠寿字纹荷包火镰,长10.0厘米、宽7.5厘米,由上方一如意云头状金属环、中间缂丝荷包和下方一镰刀形钢条组合而成。荷包以红色为地,中间缂金团寿纹,左右两侧以蓝、绿和白三色为主的云蝠纹成对称图案。

火镰是一种取火工具,由钢条、火石和火绒组成,因其击石取火用的钢条形似镰刀而得名。火镰选用的钢条需硬度合适,淬火也需恰到好处。钢条上一般固定一个皮革等材质的荷包,荷包内平时存放火石和火绒。火石也称“燧石”,与钢条碰击会迸发火星。火绒是用蒲绒、棉絮等易燃物沾硝或硫磺制成,一沾火星就可点燃。平民百姓使用火镰,而清代皇宫贵族也离不开火镰。火镰的荷包上面一般有一个金属环,用绦带连接,与盛香料的荷包及装牙签、耳挖勺等物品一起佩带在衣服的腰带上,以备使用,体现了马背民族生活特点。


缂丝,中国传统丝织工艺品种之一,采用“通经断纬”的织法。其以生丝为经,熟丝为纬,“细经粗纬”、“白经彩纬”,先在织机上安装好经线,经线下衬图案纹样,织工透过经丝,用毛笔将图案描绘在经丝面上,然后用多把长约10厘米、装有各种色纬的舟形小梭依照纹样的轮廓和色彩以小梭、拨子等工具,采用多种技法,将多种彩色纬丝分段缂织,各色纬丝仅于图案花纹需要处与经丝交织,不贯通全幅,使织物上花纹与素地、色与色之间呈现一些断痕,类似刀刻的形象,“承空观之,如雕镂之象”。因缂丝工艺繁复,极费功夫,有“织中之圣”、“一寸缂丝一寸金”之名。

历史悠久的缂丝,起源于汉代的“缂毛”技术,至唐代,开始以丝线代替毛线织造,缂丝产生,唐、五代比较流行,到宋代已相当繁盛。清代缂丝创造了双面缂,正反两面纹饰均清楚平整,精细一致。清代还新创“缂绣混色法”,即把缂丝、刺绣和彩绘三者结合,在色线运用上,多采用两种不同色相或不同明度的色丝合捻而成的合色线,用以增强物象色彩肌理及明暗变化的表现力。清代缂丝生产的数量之多前所未有,除缂织书画、诗文、佛像外,还缂织袍服、屏风、靠垫、荷包和扇套等实用品。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黑ICP备09058955号-1 Copyright (c) 2009 hljmus.org.cn 黑龙江省博物馆 版权所有
地址:南岗区红军街64号 电话:0451-53644151 传真:0451-53622745 邮编:150001 黑龙江广播电视台制作
开馆时间:周二至周日;9:00~16:30(16:00停止入馆)
年均访问量:368315人次

黑公网安备 230103020001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