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文听物 “云”探龙博——第九期《镶花狍皮大衣》

发布日期:2020-03-20  新闻来源:  编辑:宋阳 赵海旭 刘婉琪

  




鄂伦春族是中国北方的游猎民族,代表了人类多元文化中的一种类型,其居住地大、小兴安岭属于亚北极地区。

早期,鄂伦春人游猎于包括外兴安岭以南、乌苏里江以东,西起石勒喀河,东到库页岛的广阔地域。居住在我国境内的鄂伦春族,直到建国前还尚处于原始社会末期的氏族公社发展阶段,过着典型的以狩猎为主,辅以采集和捕鱼的生活。他们居住在用桦树皮或狍皮围裹的圆锥形木杆屋“斜人柱”里,以“乌力楞”血缘家庭组成“穆昆”氏族,穿戴狍皮衣,使用桦树皮制成的餐具和器皿。


这件鄂伦春族镶花狍皮大衣,长115厘米,胸围98厘米,通肩136厘米,现藏于黑龙江省博物馆。狍皮大衣鄂语称“苏恩”,俗称“皮大哈”,分冬季和春秋所穿,冬装男式的称“尼罗苏恩”,女式的称“阿西苏恩”,用冬季猎到的皮厚毛长的狍皮制作。男皮袍分长短两种,长袍没过脚面,为冬季出猎途中所穿;短袍只到膝盖以下,是到猎场后追捕猎物时所穿。两种皮袍均带右衽大襟。为了骑马方便,除了左右开衩外,前后也有开衩。女袍均为长袍,式样除前后没有开衩之外,基本与男袍相同。青年人穿的皮袍要染成黄色,儿童的也不例外。为了耐用和美观,袍边和袖口均镶有黄、黑等色薄皮边;前后胸部补绣黄色皮纹饰;开衩封端处均有彩色皮革剪刻而成的花纹再补绣上的精美纹饰,图案大多参照森林中各种花卉的形状和颜色。

制成一件冬袍大约需用5或6张狍皮,而一个女工需用4至7天时间方能完成。一般袍皮大衣能穿3年,如果仅是毛被磨掉,可以改为夏秋季穿用,还能再穿3年。大衣正反都能穿,防寒保暖;反穿时有一定的伪装作用,常在冬季狩猎时用来迷惑野兽。

鄂伦春人生活环境艰苦,原料匮乏,工具简陋,但是出于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和追求,做成的皮衣手工却特别好,缝制结实又美观大方。这正是鄂伦春谚语“男人不怕山高,女人不怕活细”的真实写照。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黑ICP备09058955号-1 Copyright (c) 2009 hljmus.org.cn 黑龙江省博物馆 版权所有
地址:南岗区红军街64号 电话:0451-53644151 传真:0451-53622745 邮编:150001 黑龙江广播电视台制作
开馆时间:周二至周日;9:00~16:30(16:00停止入馆)
年均访问量:368315人次

黑公网安备 230103020001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