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博珍藏篇之一百三十二:铜熨斗

发布日期:2019-12-12  新闻来源:黑龙江省博物馆  编辑:宋阳 赵海旭 刘婉琪

  

熨斗这个名称的来历,古文中有两种解释:一是取象征北斗之意,东汉的《说文解字》中解释为“斗,象形有柄”;二是熨斗的外形如斗,清代的《说文解字注》中“上象斗形,下象其柄也,斗有柄者,盖北斗”。

黑龙江省博物馆有一件出土于哈尔滨市的铜熨斗,其长30.0厘米、直径8.4厘米,柄残。由于铜的导热性好并易于铸造,古代的熨斗多用青铜铸成。这件铜熨斗的形制与中原所见的熨斗非常相似,证明金代女真人开始穿丝绸类衣物,并学会平整衣物的方法。它是女真族和中原汉族文化交流的见证。熨斗像一只平底锅,熨衣前,把烧红的木炭放在熨斗里,待底部热得烫手再使用,因而又叫“火斗”,也有把熨斗叫做“北斗”、“金斗”之说。其中,“金斗”则是采用鎏金工艺精制的熨斗,区别于一般民间用品。

熨斗最早是作为刑具而发明的,专门用于熨烫犯人的皮肤,后演变成熨烫衣物的工具。而作为熨烫纺织物的一种生活用具,熨斗则最早出现于西汉时期。据考古学家考证,中国古代的熨斗比外国发明的熨斗早了1600多年,是世界上第一个发明且使用熨斗的国家。晋代的《杜预集》上写道:“药杵、澡盆、熨斗……皆民间之急用也。”由此可见,熨斗是当时民间的家庭常备用具

汉魏时期,熨斗以青铜质为主,有的熨斗上还刻有“熨斗直衣”的铭文,足见那时的人们已懂得了熨斗的用途。魏晋以后,带座熨斗逐渐消失,形制趋向单一化,从唐代诗人王建的《捣衣曲》中所描写的一位贫苦女子使用熨斗的场景“重烧熨斗帖两头,与郎裁作迎寒裘”便可看出。发展至宋元时期,熨斗在使用广泛程度和功能方面有了飞速的发展,形制和功能出现了多样化,不仅是用来熨衣,还用来熨纸、护书、熏香等,充分体现了宋代人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明清时期的熨斗继承了宋元时的主要特点,流行短空柄,注重斗身的装饰性。民国以后,随着西方熨斗的引进,古代熨斗渐渐退出了人们的生活。

 

(图文提供/历史研究部辛玮)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黑ICP备09058955号-1 Copyright (c) 2009 hljmus.org.cn 黑龙江省博物馆 版权所有
地址:南岗区红军街64号 电话:0451-53644151 传真:0451-53622745 邮编:150001 黑龙江广播电视台制作
开馆时间:周二至周日;9:00~16:30(16:00停止入馆)
年均访问量:368315人次

黑公网安备 230103020001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