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博珍藏篇之一百二十九:手摇石磨

发布日期:2019-11-22  新闻来源:黑龙江省博物馆  编辑:宋阳 赵海旭 刘婉琪

  

石磨,通常由两片普普通通的圆石组成,两块石头接合处多刻有纹理,谷物从上方的孔进入两层中间,沿着纹理向外运移,在两片圆石滚动过程中被研磨,形成粉末和浆。

    起初,人们用杵、臼和石磨盘、磨棒来加工谷物,这些方式效率太低,不适合大量加工的需要。社会的发展、人口的增加、粮食需求的不断加大、粮食结构的变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促进了石磨的发明和发展。

黑龙江省宁安市渤海上京龙泉府遗址出土了一套手摇石磨,是目前黑龙江地区发现最早的手摇磨实物,系用带有巢孔的玄武岩制成,现收藏于黑龙江省博物馆。石磨分上下两层,上层宽32.0厘米、厚10.0厘米,下层直径31.5厘米、厚10.0厘米。其利用磨盘的自旋转原理和玄武岩的天然糙面加工谷物,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然而,这种手摇磨直径才30余厘米,厚度仅10厘米,加工谷物量有限,可能是普通农户用于加工谷物的家常工具。

上京龙泉府,系仿唐长安城形制营建,故址位于今黑龙江省宁安市渤海镇,周长约16.3公里。史料记载,渤海“以肃慎故地为上京,曰龙泉府”。自渤海三世文王大钦茂辟为王都后,除其晚年曾有过一段短暂的迁徙外,这里一直是渤海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唐代中后期,兴起于中国东北东部地区的以粟末靺鞨为主体的渤海政权,在唐王朝影响下,继承和发扬本地原有文化传统而发展起来。它与唐朝、新罗、日本的联系紧密,吸取各国文化精华,形成了独具东北亚文化风彩的渤海文明。

渤海国繁盛时拥有五京十五府六十二州,号称“海东盛国”。在其前后存在的200多年间,社会相对稳定。在各国文化交融的过程中,东北东部山区农业得到空前规模的大开发,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农业文明。

渤海国农业生产的发展,对于我国东北边疆地区的开发、经济文化的发展及各民族融合,都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撰稿/  骏)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黑ICP备09058955号-1 Copyright (c) 2009 hljmus.org.cn 黑龙江省博物馆 版权所有
地址:南岗区红军街64号 电话:0451-53644151 传真:0451-53622745 邮编:150001 黑龙江广播电视台制作
开馆时间:周二至周日;9:00~16:30(16:00停止入馆)
年均访问量:368315人次

黑公网安备 230103020001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