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桐帆影——泉州“海上丝绸之路”遗存展

发布日期:2018-09-17  新闻来源:黑龙江省博物馆  编辑:冯拓菲 蒋 萃 杨 旭

  

展览名称:刺桐帆影——泉州“海上丝绸之路”遗存展

展览时间:201873日——814

展览地点:黑龙江省博物馆精品展厅

大纲编写:泉州博物馆

展览设计:姜奕楠



 

   

绵亘万里的“海上丝绸之路”,跨越浩瀚大海,以商贸为依托,将世界连接起来,促进了各国间的交流,对世界文明的进程产生巨大推动和影响。

泉州正是这条东西方交通要道上的重要港埠,是中世纪西方旅行家笔下流光溢彩的“刺桐港”。公元10-14世纪,难以计数的大小船舶从泉州(刺桐)起航,与世界上近百个国家和地区建立联系。来自不同国家的商人、传教士涌入泉州,与当地人和谐相处。这段历史为泉州人留下无可估量的物质与精神财富,赋予泉州独特的城市气质,使泉州成为“海上丝绸之路”上最典型的港口城市。

今天,我们借助泉州的这些遗存重温海上丝路的盛况,是为启迪当下、开拓未来:愿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通过交流互动、对话沟通,共享和而不同的美好社会。






一、梯航万国的东方大港

10-14世纪的泉州,以良好的港口设施、便利的海陆联通、发达的外销商品、先进的造船技术和完善的海洋贸易管理机制,成为帆樯林立、蕃商云集的东方大港——刺桐港。运载中国陶瓷、丝绸、日用品、国外香料、珠宝的中外商船,在这个港口穿梭进出。西方旅行家马可•波罗、伊本•白图泰都盛赞她为世界第一大港。

1974年,泉州湾出土了一艘代表着当时最高造船技艺的宋代古船。古船船阔底尖、长宽比小、平面近椭圆形,尾方。这种造型和多隔舱、多桅杆、多重板的结构,正是福建宋代海船的特征。其优点是容载量大、结构坚固、稳定性好、抗风力强,适宜远洋航行。




古代泉州是一个以海外贸易为中心的城市,不仅拥有良好的导航与航运设施,而且人们也传承了熟练的辨水识风技术和天文地文导航技能,从而为远洋航行提供了安全支持。

为了完善泉州港的海陆联运设施,宋代泉州掀起了史无前例的“造桥热”。桥梁建设密切了码头与城区、海港与腹地的联系,有效地促进泉州海外贸易的发展。这座五里桥,其时号称“天下无桥长此桥”。

宋代泉州海商已掌握了“牵星过洋”的技术。牵星板由十二块正方形木板组成,在海上航行时,可以通过比对测出所在地星辰(如北极星)距离水平面的高度,进而推算出船只所处的地理纬度。

针路簿即泉州民间航海指南,是船员在海上航行或进行生产活动时,积累的航行经验记录。泉州航海家使用航海《针路簿》的传统一直持续至上世纪90年代。




10-14世纪,泉州海外贸易十分发达,不仅港内汇集了世界各地的商品,外销商品也包罗万象,特别是瓷器风靡世界。

 “刺桐港是世界上最大的港口之一,甚至可以说就是世界上最大的港口。我看到港内有上百条大船,至于小船可谓多得不可胜数。”——元《伊本•白图泰游记》

金交椅山窑址属磁灶窑系,始建于唐末至五代(10世纪),兴盛于宋代(10-13世纪)。目前考古发掘出四条结构大致相同的龙窑遗迹和一处作坊遗迹。其产品频频发现于东海、南海等海域的沉船中。

德化窑是泉州重要的陶瓷生产和外销基地,产品多样、技术成熟。宋元时期以青白釉瓷器为主,明清时期以独特的乳白瓷器闻名于世,被誉为“中国白”。

宋朝泉州丝织业与盛产丝绸的四川、江浙齐名,北宋宰相苏颂在《送黄从政宰晋江》中称赞泉州“绮罗不减蜀吴春”。

泉州纺织业的原材料有蚕丝、纤维麻、萱麻及葛麻,产品以泉州锻最出名。开元寺建寺之前,是一片大桑园,以供养蚕之用。



 

二、杂糅汇萃的多元文化

宋元时期的泉州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交流商品和货物的同时,也热情地接纳了随之而来的不同宗教和文化。中国固有的道教和儒家文化,“中国化”的佛教,外来的伊斯兰教、印度教、景教、天主教、摩尼教等,与泉州本土文化互相交融,长期共存,形成了东西方文明兼容并蓄、多元文化和平共处的美好景象。

开元寺内含有多种外来文化元素,如大雄宝殿斗拱上融中国飞天、印度妙音鸟、欧洲安琪儿等造型艺术于一体的飞天乐伎;月台下源自印度教的狮身人面石刻;后廊上雕刻着印度教神话故事的石柱。




老君造像雕刻于10世纪,是中国现存最大的宋代道教石造像。它与清源山上儒、道、释、伊斯兰等宗教文化,构成这一时期多元文化和谐共处的典范。

摩尼教寺草庵始建于南宋绍兴年间(1131-1162年),其内岩壁雕有摩尼教创始人摩尼的造像,为目前世界上仅存的摩尼教创始人石雕造像。

圣墓安息着唐武德年间(618626年)来泉州传教的两位伊斯兰教先贤,是伊斯兰教最早传入中国的史迹之一。

泉州清净寺建于北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是中国现存最早、最古老的伊斯兰教寺院之一。

宋元时期大量的穆斯林侨居泉州,自由地经商、传教和生活。他们有的从事海外贸易,积累巨额财富;有的当上高官,为一方权贵;有的与泉州人通婚,建立家庭,繁衍后代,并为今日泉州留下许多石刻。来到泉州的阿拉伯人将自己称为“蕃客”。




宋元时期,随着大量的欧洲和中亚人侨居泉州,景教与天主教方济各会派也传入泉州,并建有多座教堂,信仰者众多,泉州一度成为基督教在中国东南沿海的传播中心。这一时期遗留下来的基督教墓碑、墓盖石等被称为“刺桐十字架”。

宋元时期,许多印度商人沿着海上丝绸之路来到泉州,也带来他们的信仰和印度教建筑艺术,曾在泉州修建了印度教寺和祭坛。目前,泉州是中国唯一留下印度教寺遗存的城市。石刻上雕刻着的印度教神话故事配以中国元素,精美动人。





 

三、生生不息的海洋人文

明清时期,中国实行海禁政策,但是面向大海早已成为泉州人的生存选择,他们在艰难的政策环境下做私商、下南洋,将海洋习俗不间断地传承下来。

明清时期,安平港成为泉州重要的海外交通和私商活动贸易港口,安平商人也以“贾行遍郡国”称雄海内外,其势力足与徽州商人相匹敌。

明代以安平商人为代表的泉州商人,行商范围广泛,足迹遍及大江南北,而且与海外国家交流密切。这是我国历史上现存的第一幅手工绘制的彩色航海图,据推测可能出自明朝闽南海商之手,现存于英国牛津大学。




郑成功的父亲郑芝龙是著名的安平商人,其家族船队是明末清初活跃于东亚和东南亚海域的海商集团,在17世纪中国明朝海禁与世界海权勃兴的时代背景下,以民间之力建立水师,周旋于东洋及西洋势力之间,掌握了东亚水域的贸易主导权和制海权,打开通商贸易新局面,成为东亚及东南亚海域重要的海商集团。

海禁时期的泉州海外交通以私商为主要特点。他们突破重重困难,拓殖海外,遍布世界各国,使泉州成为著名的侨乡。

长期繁荣的海洋贸易使海神信仰在泉州民间信仰中占有特殊的地位,时至今日妈祖、通远王、真武大帝,甚至观音等都仍被泉州沿海人民奉为海神。

古代泉州便有拜神祈风的习俗。宋代,每年夏冬时节,泉州地方长官会率领市舶司及其相关僚属,来到九日山麓的延福寺、昭惠庙,举行向海神通远王祈求航海顺风的官方典礼。这一特殊仪式被记录在九日山崖壁上,目前尚存10方航海祈风石刻,它们是海上丝路的重要见证。

泉州法石真武庙始建于北宋乾德五年至开宝六年间(967973年),所供奉的真武大帝是中国道教中的北方之神,唯独在泉州被尊为海上保护神。




妈祖(天后)是最受尊崇的海神,古代屡受朝廷敕封。泉州天后宫是中国现存年代最久、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妈祖宫庙,其建筑规制严谨、建筑艺术高超,是海内外众多天后庙宇的建筑范本。南宋以后,泉州地方官员在这里举行祈风、祭海仪式。

郑和第五次下西洋时曾来到泉州,拜谒伊斯兰教圣墓。1407年奏请福建镇守官重修泉州天后宫。

泉州是妈祖信仰最重要的传播中心。随着泉州商人足迹的不断扩展,妈祖信仰逐渐传至全国各地港口城市,甚至海外许多国家。




泉州人自古以来“靠海吃海”,形成自己特有的海洋民风,其中福建三大渔女之惠安女、蟳埔女称得上是泉州的民俗奇观。由于男人们长年出海谋生,惠安女、蟳埔女便是家中的主力军,她们操持家务、在外经商、事事能干,其吃苦耐劳、孝亲敬老、崇德向善的共同特点,与富有海洋风情的特殊服饰一起成为独特的景观。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黑ICP备09058955号-1 Copyright (c) 2009 hljmus.org.cn 黑龙江省博物馆 版权所有
地址:南岗区红军街64号 电话:0451-53644151 传真:0451-53622745 邮编:150001 黑龙江广播电视台制作
开馆时间:周二至周日;9:00~16:30(15:50停止发票)
年均访问量:362874人次

黑公网安备 230103020001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