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月一星之八十二:唐代胡人觐见跪像特展

发布日期:2016-06-30  新闻来源:黑龙江省博物馆  编辑:宋阳 赵海旭 刘婉琪

  

展览名称:每月一星系列展览之八十二:唐代胡人觐见跪像特展

展览时间:2016628日 —— 726

展览地点:黑龙江省博物二楼每月一星展厅

大纲编写:郭云飞

展览设计:杨   

 

 

 

《杂感》

唐·鲍防

汉家海内承平久,万国戎王皆稽首。

天马常衔苜蓿花,胡人岁献葡萄酒。

五月荔枝初破颜,朝离象郡夕函关。

雁飞不到桂阳岭,马走先过林邑山。

甘泉御果垂仙阁,日暮无人香自落。

远物皆重近皆轻,鸡虽有德不如鹤。

 

“胡人”在唐代既指我国西方、北方的少数民族,又可指外国人。

唐代是我国多民族国家发展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突厥、薛延陀、回纥、吐蕃、靺鞨等少数民族,都在唐边境建立过政权。唐政府与各少数民族的关系十分密切,在魏晋时期民族大迁徙、大融合的基础上,有利于我国各民族的大统一和大发展。

 

 

 

 

这件胡人觐见跪像高8厘米,底径4厘米,重319.04克,国家一级文物,年代为唐代渤海时期,呈铜绿色。此文物为典型的渤海胡人跪像,朝拜式,姿态谦卑,头部左弯,高鼻阔目,头发卷卷,双手交叉于胸前,右腿成跪拜式,下着朱红色短裤。

在对外关系方面,唐王朝同样有着开放与包容的胸襟,统治者对各少数民族及外国民族均持同样态度。唐太宗李世民就曾说过:“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资治通鉴》卷一九八)。玄宗李隆基也曾提出“开怀纳戎,张袖延狄”(《全唐文》卷二十七《安置降番诏》)的主张。

至开元年间,长安、洛阳等大城市均已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国际都市。亚洲乃至世界各国纷纷遣使入唐。唐政府的学院和寺院也给高丽、新罗、百济、吐蕃和高昌等国的王室子弟提供了许多学习的机会,各国都有许多被派遣到唐留学的学生,如文成公主入藏后,吐蕃的大批贵族子弟被派往长安国子监学习,其余如商人、乐人、僧侣、技工等纷纷移居至内地,且多居于长安,使得“第七世纪以降之长安,几乎为一国际的都会,各种人民,各种宗教,无不可于长安得之”。

在唐代,胡汉之间的文化交流最集中的反映在胡人的音乐与舞蹈上。胡人乐者、歌者、舞者的形象成为唐诗中胡人形象的一个重要部分,唐代的西北胡族多数都没有自己的文字,因此,他们多通过演奏乐器、纵声高歌和翩翩起舞来表达内心丰富而炽热的感情。胡乐在唐代极为流行,王建《凉州行》中说:“城头山鸡鸣角角,洛阳家家学胡乐”,可见当时胡乐之普及。

在民族融合的过程中,少数民族逐渐学习了汉族先进的政治制度与生产技术,掌握了汉族的语言,使自身得以快速发展。少数民族在汉化的同时,也给汉族注进了新鲜血液,少数民族的畜牧技术及某些农业生产技术传入中原,胡服、胡饼、胡床等少数民族器物的广泛使用,改变了汉族的饮食居住习惯,胡歌、胡乐、胡舞的流行,为中原文化增添了新鲜色彩。

在民族大融合期间,除了少数民族与汉族的融合以外,内迁的少数民族之间、边境的诸民族之间也在互相融合。正是这种民族大融合,促使胡汉各族在经济生活、政治制度、心理素质、文化习俗方面都发生着变化,使得各民族不断发展前进。空前强盛的多民族封建国家唐王朝,正是在这一民族大融合的背景中形成与发展起来的。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黑ICP备09058955号-1 Copyright (c) 2009 hljmus.org.cn 黑龙江省博物馆 版权所有
地址:南岗区红军街64号 电话:0451-53644151 传真:0451-53622745 邮编:150001 黑龙江广播电视台制作
开馆时间:周二至周日;9:00~16:30(16:00停止入馆)
年均访问量:368315人次

黑公网安备 230103020001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