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月一星之八十一:绚蝶渐欲迷人眼 亦真亦幻之闪蝶
发布日期:2016-06-06 新闻来源:黑龙江省博物馆 编辑:宋阳 赵海旭 刘婉琪
展览名称:每月一星系列展览之八十一: 绚蝶渐欲迷人眼 亦真亦幻之闪蝶 展览时间:2016年5月26日 —— 6月26日 展览地点:黑龙江省博物二楼每月一星展厅 大纲编写:贺 然 展览设计:王子璇



一、闪蝶的名称起源
在自然界中,蝴蝶似乎可以是美的代名词。而有一种蝴蝶,它们生活在南美洲的热带雨林中,硕大的翅膀使它能够迅速地在天空翱翔。它们的翅膀闪耀着蓝色、绿色或紫色的金属光泽,看到它们,人们会产生亦真亦幻的感觉。这就是著名的闪蝶,又称“闪光蝶”、”摩尔浮蝶”等,属于鳞翅目闪蝶科,其拉丁名源于希腊文“Morph”一词,是美神维纳斯的名字,意味着美丽。


二、闪蝶的形态特征
雄闪蝶很活跃,凭借硕大的翅在丛林中快速穿越,在明媚的阳光下互相追逐嬉戏,甚至尾随空中飘动的蓝色花朵,有人曾用这种方法来引诱这些迅速移动的蝴蝶,否则难以捉到它们。



闪蝶和其他鳞翅目昆虫一样,也是完全变态昆虫,生活史包括了卵、幼虫、蛹、成虫四个期。
虽然闪蝶的成虫外形区别很大,但它们的卵、幼虫和蛹具有很多相似之处。
闪蝶的卵呈半球形, 像一个个小馒头,虽然成虫的体形巨大,但是蝶卵却不会超过2mm,如果在微距镜头下观察,能够看到受精的蝶卵有一圈颜色艳丽的斑带。这座精美的小宫殿也将成为幼虫宝宝的第一顿美餐。

幼虫身体呈圆柱形,细长,中部稍大,饰有明亮的红褐、黄褐、黑褐的斑纹,幼虫具有明显的彩色“毛丛”,通常有一个尾叉。幼虫一般群集生活,取食各种攀缘植物,特别是豆科植物,多数幼虫以双子叶植物的叶子为食,只有小蓝闪蝶吃单子叶植物。若遇到危险,幼虫会从体内的腺体发出刺激性气味,驱走捕食者。幼虫随着身体生长,一般要经过4—6次蜕皮,幼虫每次脱皮为一龄,并把旧外壳吃掉。经过最后一次蜕皮完幼虫就不再进食,经过变态变成蛹。


闪蝶蛹的类型为悬蛹,也称“垂蛹”。幼虫当找到结蛹的地方时,会在该处吐丝,将身体末端固定在丝上。闪蝶幼虫会在叶子背面隐蔽的地方结蛹,然后逐渐变硬,成为前蛹。约一天后,前蛹脱去幼虫外皮,露出蝶蛹。蛹内幼虫的器官会逐渐解体,然后重新组成闪蝶的身体。
当蝶蛹发育成熟,蝶蛹内部会出现离层,成虫会从蛹中沿着头和胸破壳钻出。刚羽化的蝴蝶翅膀皱褶和腹部膨胀,这时的蝴蝶无法躲避天敌,待数小时后,翅膀展开,闪蝶就可以飞翔了。
三、闪光原因
最吸引人的是闪蝶翅上绚丽的金属光泽。那么,为什么闪蝶的翅能闪光呢?
这就要从蝴蝶翅的结构说起。人们用手捉蝴蝶时,手上会粘一些“粉末”,这些“粉末”其实就是各种形状的鳞片。闪蝶的鳞片在结构上则更为复杂,其细微结构是由多层立体的栅栏构成,类似于百叶窗,只是其结构远比百叶窗复杂。当光线照射到翅上时,会产生折射、反射和绕射等物理现象,于是闪蝶翅上的复杂结构在光学作用下产生了彩虹般的绚丽色彩。当一群闪蝶在雨林中飞舞时,便闪耀出蓝色、绿色、紫色的金属光泽,“蓝色幻影”便产生了。但是,并不是所有闪蝶都有这种亦真亦幻的金属光泽,一些种类和大部分闪蝶的雌蝶是没有闪光的。


四、闪蝶的分布
闪蝶主要分布在南美洲,少数分布于墨西哥及北美洲南部。
地址:南岗区红军街64号 电话:0451-53644151 传真:0451-53622745 邮编:150001 黑龙江广播电视台制作
开馆时间:周二至周日;9:00~16:30(16:00停止入馆)
年均访问量:368315人次

黑公网安备 230103020001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