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普晒家底”之二:黑龙江省博物馆藏钱币特展

发布日期:2015-11-13  新闻来源:黑龙江省博物馆  编辑:宋阳 赵海旭 刘婉琪

  

前  言

  人类足迹可以到达的地方,几乎就有货币的覆盖。但是货币并非自古就有,而是伴随着商品交换的发展逐渐出现的。货币是社会经济发展中最根本的要素,也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货币的国家之一,历代不同币材、形制和版别的货币浩如烟海,其数量之多为世界各国历史上所罕见。在几千年的复杂发展过程中,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表现东方文化特征的中国货币体系。这是光辉灿烂的中华文化中的一簇耀眼奇葩。  

  中国约在四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随着社会分工和商品交换的发展,已经出现了用牲畜、谷物等作为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实物货币。夏商时期,中原地区使用了海贝,而在商代晚期一些墓葬中发现了青铜贝。春秋战国时期,流通着以中国特有的由生产工具演变而来的布币、刀币和圜钱等青铜铸币,秦统一货币后,历代都因袭采用了方孔圆形的金属铸币。北宋时期,在四川地区出现的“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元、明、清三代,纸币、银锭和铜钱并行。清末机制银元和铜元则代替了银锭和方孔铜钱。

                  

第一单元  先秦货币 多彩纷呈

  人类使用货币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物质交换的时代。在原始社会,人们使用以物易物的方式,交换自己所需要的物资。但是很快人们发现一对一的易物方式,实际操作起来很不方便。一种超越具体商品交换的媒介出现了,就是货币。历史上曾经有许多物品被当作实物货币进行交易,如大麦、乌龟、贝壳、小刀等等。但这些实物货币有许多缺点,譬如运输困难、不便储藏、不易分割、数量有限,因而它们逐渐没落,最终被金属货币所取代。

  贝币:中国古代最早以海贝作为货币,称为贝币。直到西周时期,贝币仍在使用。贝产于海,不便流通,就用仿制品来代替,遂有蚌制贝、石贝、陶贝等,乃至出现向金属货币形态过渡的铜贝。


商代的海贝币

  布币:布币,因形状似铲,又称铲布。从青铜农具镈演变而来,最初的布币,保留着其作为工具的模样,留有装柄的銎,原始而厚重,后来逐渐减轻,变薄,变小,币身完全成为片状,便于铸造和携带。


战国 “蔺”字圆首圆肩圆足平首布


战国的“蔺”字圆首圆肩圆足平首布

  刀币:刀币,由刀首、刀身、刀柄和刀环四个部分组成。刀首是划分刀币类型的主要依据,按形状可分为针首刀、尖首刀、截首刀、圆首刀和平首刀。按刀背可分为磬折刀和弧背刀。


战国的齐刀和“白人”直刀


战国的“邯郸”直刀和明刀(磬折)

  圆钱:圆钱也称圆金、环钱。主要流通于战国时的秦国和魏国。圆形,中央有一个圆孔。钱上铸有文字。一说由纺轮演变而来;一说由璧环演变而来。

           

第二单元   全国流通  秦之半两   

  秦统一前,各诸侯国都铸有自己国家的货币,这些货币形状、重量都不一样。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全国,结束了中原400多年分裂割据的局面。为加强中央集权,秦始皇颁行了一系列标准化法令,其中就包括统一币制的法令。秦代的统一货币以黄金(金饼)为上币,用于大额支付;以铜质“半两”钱为下币,用于日常小额支付。“半两”钱为圆形方孔铜币,直径约3——3.6厘米,重8克左右,其上铸篆书阳文“半两”二字,史称“重如其文”,即秦代“半两”钱的重量就相当于秦统一度量衡后的半两。


秦代的半两铜钱

第三单元   百年历史  汉代五铢

  汉承秦制,西汉前期仍沿用秦代创制的“半两”铜钱,但允许私人铸钱,因而币制混乱,币品低劣。公元前113年,汉武帝始行货币专铸政策,铸币权收归国家,同时废止前代钱币,开铸并流通“五铢”钱。汉代“五铢”钱品优良、重量适中,因而自其出现以后,直至隋末,历代始终铸造沿用,通行了七百多年。


王莽时期的小泉直一铜钱和栔刀五百铜钱


王莽时期的金错刀刀头和大泉五十铜钱


王莽时期的大布黄千铜钱和货布铜钱

第四单元   唐朝盛世  开元通宝   

  唐代是继秦汉之后,中国古代货币发行史上的又一个开创时期。唐高祖李渊下令废除隋代五铢钱,铸行“开元通宝”。“开元通宝”是中国古代货币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从此,古代铸币不再以自身重量命名,取而代之以“通宝”、“重宝”等名称。唐代开创的这一货币制度也称“宝钱制度”。


唐代的开元通宝铜钱和乾元重宝铜钱

第五单元   宋代交子  应运而生

  宋朝的币制以钱为主,即以通宝钱为主。除铜钱外,还有铁钱,二者并行。宋钱是存世最多古货币之一,其基本特征是量大、类多、版本繁杂,但在质量上不及开元通宝。两宋货币较以前的最大的区别在于钱文书法,许多为皇帝御书,或书法大家所写,堪称达到我国货币书法艺术的巅峰。


北宋的各式铜钱


南宋的各式铜钱

第六单元  元代纸币  铜版印刷   

  1276年,元世祖为实现全国纸币的统一对币制进行了一次改革,收兑江南当时流通的纸币,即南宋的关子、会子,禁用铜钱,中统钞也由木版印刷改为铜版印刷。


元代至大通宝铜钱和大元通宝铜钱

 

第七单元   明为通宝  品类繁杂

  明代币制以纸币为主,也铸造了不少铜钱,但品类繁杂。且明代钱币,一反往朝,均为通宝,而无元宝,主要为避明太祖朱元璋之“元”字讳。


明代大中通宝铜钱和洪武通宝铜钱


明代万历通宝铜钱和天启通宝铜钱

第八单元   清代货币  银铜并行

  清代的货币制度大致可以将鸦片战争作为分界点,分为前期和后期。清代前期基本沿用明代的货币制度,即银铜平行本位,大额交易用银,小额交易用铜。鸦片战争爆发使西方列强用武力打开中国的大门,清政府被迫对外开放,西方金融势力开始入侵中国。


清代咸丰通宝铜钱和咸丰元宝铜钱

 

第九单元   白银货币  样式精美

  白银,即银,因其色白,故称白银,与黄金相对。多用其作货币及装饰品。古代做通货时称白银。

  银锭,即熔铸成锭的白银。始自汉代,其后各代皆有铸造,但流通不广。至明代盛行,但不是国家法定银锭货币。至清,始作为主要货币流通。重量不等,因以“两”为主要重量单位,故又称银两。


金代的银锭

  银条,外形长条状,是制作银饰的原料。质坚硬敲打有铜声,底面无蜂窝。

  银元宝,外观呈椭圆形或长方形,银元宝一般两耳高立,两耳中间面部凹下平坦洁白光润,底部有蜂窝,蜂窝口小洞大,深浅不一,分布自然,打击声音贯通一致。


清代的宝和兴银元宝


清代的华俄道胜银行银元宝

第十单元  机器造币  规范形制

    十九世纪下半叶,受西方货币的影响,中国开始大量生产银元、铜元。机器生产钱币带来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货币的标准化、生产的效率化、成本的低廉化最终引导银元、铜元冲破重重束缚,替代了银两和方孔制钱,开启了中国货币史上一段重要的“机制币”篇章。

    机器制造的银币为银元。1890年,广东制造了最早正式流通的本国银元,一些省和中央政府也陆续制造,大多采用表示自身重量的七二系列面额。1910年,清政府统一银元名称为“大清银币”,面额用元、角表示。


清代的各式铜币


民国时期的银币


民国时期的铜币、银币

结  语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货币的国家之一,使用货币的历史长达即天然钱币向人工货币的演变、杂乱形状向规范形状的演变、地方铸币向中央统筹集中铸币的演变、由文书重量向通宝、元宝的演变、由金属货币向纸质交子的演变、由手工铸币向机制货币的演变。钱币是一个国家历史发展的缩影,中国钱币在它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已逐步形成独具特色的东方钱币文化体系。

 

(撰稿:任  玥  陈羽佳  郭姝男,摄影:陈凤娟)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黑ICP备09058955号-1 Copyright (c) 2009 hljmus.org.cn 黑龙江省博物馆 版权所有
地址:南岗区红军街64号 电话:0451-53644151 传真:0451-53622745 邮编:150001 黑龙江广播电视台制作
开馆时间:周二至周日;9:00~16:30(16:00停止入馆)
年均访问量:368315人次

黑公网安备 230103020001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