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月一星之七十三:《九歌图》
发布日期:2015-09-29 新闻来源: 编辑:宋阳 赵海旭 刘婉琪
9月29日,馆藏精每月一星系列展览之七十三——《九歌图》特展开幕式在省博物馆举行。
现藏于黑龙江省博物馆的《九歌图》画卷,为黑龙江省博物馆藏十大镇馆之宝候选藏品,是根据屈原《楚辞•九歌》中的神话故事绘制而成,共绘九幅九段。《九歌图》原为明初内府藏品,后为明代大收藏家项墨林所得。清初,画卷又被清内府入藏,宣统年间散落于民间,1964年2月,省博物馆从鹤岗市东山俱乐部职员刘琛手中购得并收藏。《九歌图》长卷,作者佚名。此画纸本,色为白灰,画心保存完好。纵长74.3厘米,横宽33.1厘米。图卷每幅都独立成画。在每幅画右侧用唐代写经体书写九歌原文。书法气势豪放,刚柔相济,笔笔力透纸背。图卷共钤有明代内务“典礼纪察司印”、“大籁阁”、“乾隆御览之宝”等收藏鉴赏印章12方。长卷中所绘人物采用白描笔法,衣纹用叶描,面部用游丝描,施以淡墨。笔触流畅,苍劲有力。人物神态除湘君、湘夫人外,都极度悲伤,体态羸瘦。
《九歌图》长卷序列为:东君,太阳神,是楚人祭祀太阳的颂歌;河伯,黄河之神,至战国时代人们把各水系的河神统称河伯;湘夫人,汉水之神,和《湘君》是姊妹篇,画中人物描绘出那种驰神遥望,祈之不来,盼而不见的惆怅心情;大司命,掌管人生死离合寿命之神;少司命,是主宰儿童命运的女神,画中为一年轻貌美的女神;云中君,云神,在神话中云神名叫丰隆,又名屏翳,为一男性;湘君,湘水之神,画中描绘了美丽的湘夫人思念湘君的那种临风企盼,因久候不见湘君如约聚会而产生怨慕神伤、失望、怀疑、埋怨的复杂感情;山鬼,山神,即是巫山女神;国殇,战神。
屈原的《九歌》虽是祭祀乐歌的诗篇,但是却隐隐传达出了屈原在流放之所的孤寂落寞与悲愤失落。《九歌图》则直面了这种隐于《九歌》文字中的情怀,并以其特有的艺术方式表现出来,承载屈原忧国忧民的情思,这使画卷本身成为极其珍贵的书画艺术作品。屈原,名平,字原。出生于楚国丹阳(今湖北省宜昌市境内),是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与楚王同姓不同氏,楚王为芈姓熊氏,先秦时期男子称氏不称姓,故叫屈原。)的后代,战国末期楚国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公元前305年,屈原遭奸人陷害,被流放到沅、湘流域。在流放期间,他写下了《离骚》、《九歌》、《天问》等充满爱国情怀的壮丽诗篇。他所开创的新诗体——楚辞,突破了《诗经》的表现形式,为中国古代的诗歌创作开辟了一片新天地。屈原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唱的新时代。
《九歌》是《楚辞》的篇名、是中国古代汉族诗歌集。《九歌》相传是夏代乐歌,后遗落民间。民间在祭神时演唱和表演,屈原将其改编与加工,写成格调高雅的诗歌。屈原根据所祭祀神灵不同,共写有十一篇,《东皇太一》、《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东君》、《河伯》、《山鬼》、《国殇》、《礼魂》。其中《国殇》一篇专门用于祭奠在战争中死去将士的英灵。《九歌》是屈赋中最精、最美、最富魅力的诗篇,它代表了屈原艺术创作的最高成就。由于屈原人格精神的巨大感召力和其作品所具有的绘画美,在中国绘画史上出现了为数众多的以屈原及其作品为题材的绘画,其中不乏杰作。可见,《 九歌图》是一件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兼备的珍品,这幅长卷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反映出当时的政治、经济、军事和人民生活的各种情况,堪称不可多得的盛世之作。
每月一星品牌系列展览作为宣传传播历史文化的坚实平台,不仅拉近了博物馆与观众之间的距离,促进观众与博物馆的了解与互动,又提升了博物馆收藏、展示和社会服务水平。
地址:南岗区红军街64号 电话:0451-53644151 传真:0451-53622745 邮编:150001 黑龙江广播电视台制作
开馆时间:周二至周日;9:00~16:30(16:00停止入馆)
年均访问量:368315人次

黑公网安备 230103020001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