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博物馆藏潘天寿书画
发布日期:2014-08-11 新闻来源: 编辑:管理员
黑龙江省博物馆藏潘天寿书画
黑龙江省博物馆 佟 强
黑龙江省博物馆 佟 强
潘天寿(1897-1971)浙江宁海人,名“天授”,字大颐,号寿者,早年署阿寿、懒道人等别号,晚年常署颐者、雷婆头峰寿者,以寄托对家乡田原生活的深情怀念。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毕业,他曾任上海美专、新华艺专教授,1928年到国立艺术院任国画主任教授,1945年任国立艺专校长,1959年任浙江美术学院院长。他对继承和发展民族绘画充满信心与毅力,为捍卫传统绘画的独立性竭尽全力,奋斗一生,并且形成一整套中国画教学的体系,影响全国。他的艺术博采众长,尤于石涛、八大、吴昌硕诸家中用宏取精,形成个人独特风格,不仅笔墨苍古、凝炼老辣,而且大气磅礴、雄浑奇崛,具有慑人心魄的力量感和现代结构美。他是一代艺术大师和美术教育家。
潘天寿著述有《中国绘画史》《听天阁画谈随笔》。其绘画题材包括鹰、荷、松、四君子、山水、人物等,每作必有奇局,结构险中求平衡,形成精简而意远;勾石方长起菱角;墨韵浓、重、焦、淡相渗叠,线条中显出用笔凝炼和沉健。他精于写意花鸟和山水,偶作人物,尤善画鹰、八哥、蔬果及松、梅等。落笔大胆,点染细心。墨彩纵横交错,构图清新苍秀,气势磅礴,趣韵无穷,画面灵动,引人入胜。潘天寿的指画也可谓别具一格,成就极为突出。其作品,气魄大,功力深,多为潘天寿中晚期之作,以指尖勾线,生动之气韵,非笔力所能达,可谓指力扛鼎,远超前人,是公认的指画第一人。潘天寿作画时,每画一笔,都要精心推敲,一丝不苟。
他在“有常必有变”的思想指导下,取诸家之长,成自家之体,他的画材为平凡题材,但经他入手的画,却能产生出不平凡的艺术感染力。
黑龙江省博物馆藏潘天寿书画35件套,其中不乏潘天寿先生早、中、晚期作品。笔者撷取部分作品予以介绍,与大家共赏。
潘天寿山水画常以自己特有的劲健明朗的笔力勾勒,以圆润凝重的苔点,强调取势,追求笔意深远的艺术效果。
黑龙江省博物馆所藏潘天寿1928年所绘山水画,纵131厘米,横44厘米,为纸本墨笔,该画为深远布局,山路崎岖逶迤而上,具有起承转合的效果。该画是先生早期作品,立意师法石涛,骨力穷尽,节奏感强。
1940年所绘山水画为纸本墨色,纵112厘米,横51厘米。该画笔墨恣肆,构图大胆,既“满”又“方”,潘天寿自题“以秃笔写山水,复见霸悍之气”字样,给人以一种气势延伸画外的霸气,山作十字形,树作竖条状,以枯笔为主,透漏“空隙”,有效地表现出画面的生动活力。此画为先生中年时期山水画。
1948年所绘“柏园图”,为纸本设色,纵65厘米,横46.5厘米,该画表现的是秋高气爽季节,高人雅士访友、烹茶、论道的场景。作者在占半幅画面的题诗中描写了重到久别柏园的感触,从独特的角度取景,着力描绘的是近景的古柏森森,虬枝曲折,人物、屋宇都被包围在古柏的枝叶中。这是潘天寿先生52岁的得意之作,气势通贯而富于变化,表现出了柏园的深静与幽雅。
1956年所绘“庆元旦图”为纸本设色,纵90厘米,横44厘米,红烛,鞭炮,水仙,其色彩鲜明、构图讲究,展现出浓厚的节日气氛,以双勾法勾勒出红烛,烛台,水仙的形态,高低错落,排列有致。在红烛上方题有“恭贺年喜”四字,充分体现出作者庆祝节日的欢乐心情。此画为潘天寿先生60岁在杭州所作。(图片一)

(图片一: 1956年庆元旦图)
1958年所绘“春酣图”为纸本设色,纵54厘米,横35厘米。该画笔墨极为简练,近景以寥寥几笔勾勒出春天的垂柳,中景直接省略,一跨而至远方山头的宝塔、小树,在构图、笔墨上都有很大的跳跃性,设色淡雅、层次分明,潘天寿画事之布置,极重疏、密、虚、实四字,能疏密,能虚实,即能得空灵变化于景外矣。作者时年62岁,正是作者创作的巅峰时期,体现出作者挥洒自如的大家风范。(图片二)

(图片二:1958年春酣图)
1962年所绘“西湖边所见”,为纸本设色,纵141cm,横363cm。该画尺幅巨大,是潘天寿绘画作品中的精品。斜方形的巨石、支棱的荷花都是潘天寿常见的素材,而将它们与几乎成反“L”造型的巨型垂柳组合起,再加上野草、游鱼、远山,构成了独特的潘天寿的“西湖”。画面透露出的不是烟雨江南的美景,而是带有强烈的霸悍之气。写西湖而能如此巨幅、如此霸气,舍潘天寿外再无第二人。(图片三)

(图片三:1962年西湖边所见)
1962年潘天寿所绘指画“鹰图”为纸本墨色,纵250厘米,横42厘米。该画以长方形的巨石独霸中央,弯曲的古松,点染的苔点,下方三角形中的款、印,都有效地对方形结构进行了调整,雄鹰伸头下顾形成了动态的平衡,出奇制胜,形成了水墨淋漓,险绝冷峻的艺术语言,从而使画面形成了独具匠心的效果。(图片四)

(图片四:1962年指画鹰图)

(图片五:1962年指画五鹚图)
1962年所绘“松月梅图”,纵330厘米,横144厘米,为潘天寿的代表作之一。潘天寿先生一生都在寻求变化,在潘天寿之前的指画者,很少有像他这样潜心研究,发扬光大的。“松月梅图”运指如笔,线条粗狂而驾驭自如,苍松、墨梅交相与山石中直上云霄,一轮明月在云层中若隐若现,笔墨如玉筋篆文、如锥划纱、如虫蚀木,如此巨幅的指画,不仅在形式上,而且在笔墨上,内容上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
潘天寿的书法功夫很深,兼长各体。甲骨文、石鼓文、秦篆、汉隶、章草、真书、行书等。早年学钟、颜,后又撷取魏、晋碑中精华以及古篆汉隶,经过他的分析、领会、提炼、吸收,无不沉雄飞动,自具风格。他的隶书,始则以奇取胜,终则以平取胜;他的行草,运笔方圆并用,变化多姿。他的书体、大小、疏密、斜正、错落,一任自然,犹如画面布局,烟云舒卷。潘天寿还能诗、善治印,平时作画,对诗文、题跋、用印方面,非常认真讲究,绝不马虎。潘天寿1945年所作行书条幅,纵150cm,横34cm。该条幅为行书“行人系缆月初坠,门外野风开白莲”。潘天寿是中国传统绘画的构图大师,这幅行书的章法也极其讲究,文字扁方,笔法开合有度,看似支离歪斜欲倒,实则相互呼应、气势通贯,具有独特的美感。
1950年所作篆书条幅,纵148.5cm,横28cm。该条幅为大篆,潘天寿自题是参合甲骨文与猎碣碑笔意而写。诗云“故人不用三味足,樽酒相逢十载前”。借韩昌黎下联而自撰上联,表达故友相适的喜悦。文字朴茂端正,笔法如锥划沙,带有浓厚的金石味道,而行书长款则生动灵活,形成巧妙的对比。
吴昌硕曾为潘天寿写过一幅篆书对联,联曰:“天惊地怪见落笔,巷语街谈总入诗”。潘天寿对于书画的笔墨、气韵、格调,诸项有非常严格的追求。他作画不受束缚,常常表现特有的豪迈和冷逸的气魄,先生一生荣辱,宠惊不惧,以笔墨解苦难,笑傲大千人世,这一切从其作品中可见一斑,他不仅画品高,人品亦高,胸怀坦荡,有口皆碑,在海内外享有很高的声望。20世纪的中国绘画史,绝对少不了潘天寿的大名,他的人格魅力与艺术修养,为其奠定了一代宗师的地位。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黑ICP备09058955号-1 Copyright (c) 2009 hljmus.org.cn 黑龙江省博物馆 版权所有
地址:南岗区红军街64号 电话:0451-53644151 传真:0451-53622745 邮编:150001 黑龙江广播电视台制作
开馆时间:周二至周日;9:00~16:30(16:00停止入馆)
年均访问量:368315人次

地址:南岗区红军街64号 电话:0451-53644151 传真:0451-53622745 邮编:150001 黑龙江广播电视台制作
开馆时间:周二至周日;9:00~16:30(16:00停止入馆)
年均访问量:368315人次

黑公网安备 230103020001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