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黑龙江中、下流域的地方机构设置问题
发布日期:2014-01-08 新闻来源: 编辑:管理员
元朝黑龙江中、下流域的地方机构设置问题
黑龙江省博物馆 李凤英
一、 概说
元世祖为了巩固对全国的有力统治,在政治上加强了中央集权,并确立了皇帝在全国的最高统治地位。在中央设中书省总理全国行政事务,枢密院掌管征伐戍守军事职责,御史台掌管司法监察大权,形成了行政、军事和监察三大机构系统。
在地方上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省”,它具有大行政区的性质,掌管全省军政大权。行省以下设道、路、府、州、县,为我国历史上最复杂的五级地方行政建制。当时,全国共有十个行省,即岭北、辽阳、河南、陕西、四川、甘肃、云南、江浙、江西、湖广。至于山东、山西、河北和内蒙古则被称为“腹里”,作为中央特区,由中书省直接管辖。元朝中央政府通过各个行省,明令限制了蒙古贵族在封地内自行任命官吏和征收赋税的权力。行省制度的建立,从政治上削弱了地方割据势力,使中央集权在行政体制上得到了有力的保障。这是我国政治制度上的一项重大变革,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巨大的影响。
元朝建立后,元世祖依然面临着国家统一和分割的严重威胁,为了削弱以乃颜为首的“东道诸王”日益强大的地方势力,巩固中央集权的政治统一,在乃颜“东道诸王”的大本营东北地区,元世祖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设辽阳行中书省,简称辽阳行省,其辖境:西隔大兴安岭与蒙古汗国的故土岭北行省相邻,北至外兴安岭,东北达鄂霍茨克海和库页岛,东临日本海。史载:“辽阳中书省为路七、府、属州十二、属县十。” 七路指的是辽阳、东宁、沈阳、大宁、广宁、开元、水达达路。今黑龙江大部分地区属开元路和水达达管辖,为辽阳行省北部地区,而大兴安岭以西呼伦贝尔等地则归岭北行中书省管辖。
辽阳行省 和全国其他直属于中书省统治的行省一样,设置了与中央行政、军事和监察三大机构系统分别对口、垂直领导的三个地方统辖管理的基本体制。
地方各级政权机构的官制问题,也是一个应该重视的问题。按元朝的官制规定,作为大行政区的辽阳行省,设丞相一人,掌管全省的军政大权,是全省的最高行政长官,其下的路,一般设有总管府,置达鲁花赤一人,总管一人;府,设有录事司,置达鲁花赤一人,府尹一人,各统属县;县,置达鲁花赤一人,县尹一人,掌一县之政,这一系统的行政官员总辖于中书省,直隶于辽阳行省。
作为军事系统的万户府、军民万户府,其地位与路级政区相同。它设有以军管民的万户府,及军民兼治的总管府和军民万户府,均置达鲁花赤一人,万户一人,其官父子世袭。其官属有副万户、经历、知事,领镇抚司、千户所、百户所。千户所设千户(长)一人,百户所设百户(长)一人。其官世代相袭。它自成系统,总领于枢密院。
辽阳行省的监察机构称山北(即燕山之北)辽东肃政廉访司(以后多次改名),设使、副使,掌纠察弹劾之事,直隶于御史台。除常设的分司机构(置副使、佥事各一人)外,元朝政府还经常派出使臣与辽阳行省的监察官员一起,巡视女直水达达地区“毋令(东道)诸王所部扰民” 。
这里,应该说明两点,一、在辽阳行省设置前,曾设宣慰司(或称宣抚司),为东北地区最高的军政机构,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十月辽阳行省体制最后确立后,东北地区内基本上取消了宣慰司(介于行省和路之间)。这一区域性机构,仅于至元末年存在了一个很短的时间 ,由于它时置时撤,不应列入正规式的地方行政区序列。二、在各级行政机构和军事机构中,均设有“达鲁花赤”一职。达鲁花赤,为蒙语“镇宁者”的音译,汉译为“监临官”,总辖官之意。元朝官制规定,汉人不能任正官,只能充当副职。路、府、州、县等各级地方政府中,均设有达鲁花赤,虽然品秩与路、府、州、县长官相同,但其实权大于这些官员,为所在地方、军队和官衔中的最大监治长官,握有最后的裁定权力,以保障元朝统治者和蒙古贵族的统治。此职的设置具有明显的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的性质。辽阳行省正式设立以后,尤其是乃颜叛乱平定后的一段时间里,元朝进一步完善了以军事编制为主的黑龙江中、下游流域各级地方政权的建设。下面,以水达达路和开元路这两个路区为单位,谈一谈路以下府、州、县各级地方机构的设置情况。
二、女真水达达路地方机构建置
女直水达达路,或称水达达女直路,简称水达达路。路治在今哈尔滨市阿城区金上京故城内或距北不远处。是元朝后期把开元路东部地区分出来而设置的路一级政区。
水达达女直路一名,以水达达族名而得名。水达达,为元朝对世代居住在松花江中下游,黑龙江中下游以至朝鲜东北部的以渔猎为生的部落、部族的泛称,又作水鞑靼。而今黑龙江境内则为水达达女直重要的聚居地区。
在元朝中前期,女直水达达地区一直是开元路中相对独立的一个组成部分。虽然曾经也设置了专管女直水达达的万户府和司法监察方面的分支机构(详见文镇宁州),但它并没有完全从开元路中独立出来,因此,在史书中一般均写作“女直水达达地”、“水达达地面”和“水达达田地”等。
元仁宗皇庆元年(1312年)前后,元朝为了加强对辽阳行省北部地区的统治,把开元路东部地区划出,成为一个独立的路区,即水达达路。至于路治问题,1977年6月在今哈尔滨市阿城白城(金上京古城内)出土了一方“管水达达民户达鲁花赤之印”,“至元十五年十二月中书礼部造”。至元十五年,即公元1278年。从这方铜印的出土地可以推断,水达达路路治应设在金上京故城内或距此不远处。
水达达路的辖境:东临日本海,南起今图们江流域,西南与开元路相接,南面沿松花江、兴凯湖以北直至乌苏里以东广阔地区。而开元路则从西北和南面以两条弧线将它围合起来。
水达达万户府,府治待考。如前所述,元朝中前期在水达达地区曾设有地方管理机构,史载: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前,“女直旧土,有水达旦万户府,兵民乏食。” 水达达万户府设达鲁花赤、总管正、副长官,它成为元朝在黑龙江中、下流域省北部地建立最早的管理兵民的地方机构。元仁宗延佑七年(1320年),由于水达达路已正式设立,元朝政府又“罢女直万户府” 。至此,经历了34年风雨的水达达万户府,便退出了历史舞台。
镇宁州,州治在今哈尔滨市阿城区金上京故城内。镇宁州为女直水达达路下设的唯一一个州级政区。如前所述,元世祖至元二十年(1283年)五月,山北辽东道肃政司曾派出使使、佥事各一人,在海西地区设定了分司机构,称海西辽东道提刑按察司,专门负责“按治女直水达达部”。翌年,辽阳行省正式建立后,海西这一分司监察机构被合并、撤销后又在该地设立了专门负责地方治安的“海西辽东道巡访捕监所”,元末惠宗至正二十一年(1351年),又将这个巡访捕监所撤销,改立地方行政机构镇宁州 。这是镇宁州设治之始。
1925年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阿城区金上京故城内出土了一方《镇宁州诸军奥鲁之印》,“至正十五七月 日中书礼部造”。这方《镇宁州诸军奥鲁之印》,是元惠宗至正十五年(1355年)造的。
奥鲁,为蒙语的音译,明代汉译为“老小营”,原义指男丁充军出征后,其家属和童仆按千户在后方或随军从事生产、经营畜群和其他产业,供应前方,称为“奥鲁”,以后把管理他们的官员,也称作奥鲁、奥鲁赤(奥鲁官)。
元朝军队成分复杂,来源也不一样,与之相应的专服军役的军户,也有蒙古军户、探马赤军户、汉军户和新附军户之分。其中,汉军系指元朝在原金朝统治内征发的汉人士兵,由于契丹、女真人也被视为汉人的一种,所以汉军中也经常包括契丹族和女真族的士兵,这部分专服军役的人户,统称为汉军户。新附军,为元朝收编的南宋兵,这些专服军役的宋兵,另称为新附军。
应该注意的是,在对汉军户的管理制度上,元朝政府实行一种与蒙古军户和探马赤军户不同的政策,前者由万户或千户设立的“奥鲁官”管理,直辖于枢密院:后者则改归地方路府州县的长官(达鲁花赤)兼管,属于地方行政管辖系统,两者分属于军事和行政两个不同的系统。
这方铜印是元朝政府颁发给镇宁州达鲁花赤,作为其兼管汉军军户工作的凭证,从铜印的出土地可以推断,镇宁州应设于金上京故城内,即今黑龙江省阿城市。
五个军民万户府。女直水达达路,“土地旷阔,人民散居。元初,设军民万户府王,抚镇北边。一曰桃温,一曰胡里改……一曰斡朵邻,一曰脱斡怜,一曰孛苦江。各有司存,分领混同江南北之地。其民皆水达达、女直之人” 。“故设官牧民,随俗而治,以相统摄焉”。 这五个军民万户府除桃温万户府位于松花江北岸外,其余四座万户府均坐落在松花江南岸,沿江而立。为叙述方便,编成一组,依次介绍于下。
胡里改万户府,府治在今黑龙江省依兰县北,松花江南岸旧古城,由胡里改河(今牡丹江)而得名。为辽朝的五国头城、金朝的胡里改旧址,元朝在此设军民万户府。胡里改军民万户府的官员由女真部落首领世袭。元末,其万户为古论阿哈出,于明初率部南迁,所部又被称为火儿阿,成为以后明代建州女真主体部分之一。
斡朵邻军民万户府,府治在今牡丹江西岸、松花江南岸的马大屯一带。又名斡朵里、鄂多哩。值得一笔的是,元末明初建州女真始祖猛哥帖木儿曾经在此居住,以后,猛哥怗木儿举族南迁,几经辗转迁徙,最后入居辽沈地区,与上述的火儿阿部共同构成了满族共同体的主体部分。可以说,斡朵里城是女真的后裔——满族的故乡。
桃温军民万户府,府治在今黑龙江省松花江北岸汤原县香兰乡固木纳城。为辽朝五国部之一盆奴里部和金朝蒲与路屯河猛安驻地。据史载:元世祖平定乃颜叛乱后,其余党揑怯烈叛王还据守在松花江畔的濠来仓(今黑龙江省巴彦县)。元军追至桃温河(今黑龙江汤旺河),揑怯烈以二十余骑脱走,俘虏其所管桃温万户府水达达户五百户。揑烈叛王在封地以非法手段强占一般民户,据为私属,不入国家版籍。元朝政府“许命充渔户,伯帖木儿度地置马站七所,令岁捕鱼,驰驿以献” ,成为向国家缴纳赋税的民户。
脱斡怜军民万户府 ,府治在今黑龙江省桦川县万里霍通古城。为辽朝五国部之一越里吉部驻地。故址在今黑龙江省桦川县万里霍通古城。
孛苦江军民万户府,府治在今黑龙江省富锦县西南的大古城。为辽朝鳖古部驻地,鳖古部也称鼻骨德部。鳖古、鼻骨德,系女真语“黑鹰”之意。对孛苦江军民万户府的所在地有两种说法,一说在今俄国远东地区博朗湖畔的古城,另一说在今黑龙江省富锦县西南的大古城。前说地望太远,今从后说。
这五个军民万户府地理位置重要。它们沿着松花江中游两岸排列,是控扼松花江通往黑龙江下游和库页岛的咽喉,也是元朝皇室和蒙古族藩王捕获黑龙江下游出产的猛禽“海东青”的必经之地,在“镇抚北边”、巩固东北边疆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失宝赤万户府,府治在今黑龙江省孙吴县莫尔莫津屯。失宝赤,为蒙古语“鹰人”之意。据史载,元朝“国制,自御位及诸王皆有昔宝赤,盖鹰人也” 。由此可知,失宝赤万户府是一个管“鹰人”的万户府,直隶中央枢密院。有学者认为莫尔莫津为失(昔)宝赤的音讹。
塔海万户(府),府治在今黑龙江省依兰县西北大古洞村。据史载:“自西祥州(今吉林省谷安县万金塔古城)而东,经宾州第四铺(底失铺,即今黑龙江省双城市石家崴子古城)、第十站至忽帖罕站塔海万户(府)。” 塔海万户府,元史未见著录。塔海万户府所在的忽帖罕站,根据元《经世大典》、明《辽东志》和清乾隆《皇舆全图》诸书记载,近人皆定忽帖罕站在今黑龙江省依兰县西北大谷洞村 。
蒲峪路万户府,府治在今黑龙江省克东县金城乡古城村。蒲峪路万户府系沿用金朝行政区蒲峪路之名。据史载:“世祖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十月,以蛮军(即新附军)三百户、女直一百九十户,于咸平府(今辽宁省开原县老城镇)屯种。三十年(1293年),命本府万户和鲁古得领其事,仍于茶刺罕(今黑龙江省青冈、望奎、铁力一带)、刺怜(今黑龙江省五常市拉林镇)等处立屯,三十一年(1294年)罢万户府屯旧。”成宗大德二年(1298年)调蛮军(即新附军)三百户并入肇州蒙古屯田万户府。这里“止存女直一百九十户,依旧立屯,为四百顷” 。根据这段珍贵的史料,可以看出元世祖时曾在呼兰河、通肯河和拉林河一带立屯垦田,由万户长、千户长、百户长等统率女真人、南方汉人(新附军)从事耕种。
水达达路屯田总管府,府治在金上京故称内或距此不远处。据史载:征东招讨使阿八赤之子寄僧,曾担任过“水达达屯田总管的达鲁花赤”一职 。这条史料证实了水达达路屯田总管府的存在。元世祖至元二十九年、三十年,元朝政府曾大力鼓励女直水达达人改渔务农,发展农业生产。至元二十九年,元朝把曾参加乃颜叛乱的“水达达女直民户由反地驱出者,押回本地,分置万夫、千夫、百夫内屯田” 。建立了以水达达人为主的民屯,这是水达达路屯田的鲜明特点。
哈州吾者野人、乞列迷等处诸军万户府,府治在今俄国哈巴罗夫斯克边区阿纽依河入黑龙江处附近。
哈州,《元史》作“哈儿分”、“合里宾”或“哈里宾忒”。元惠宗正至十五年(1355年)八月,“立吾者野人,乞列迷等处诸军万户府于哈儿分之地” ,哈儿分,即金朝的合里特宾千户,位于今俄国远东地区阿纽依河(清朝称敦敦河)注入黑龙江处。吾者野人,一般称吾者、斡者、兀者,为满语“窝集”(“大森林”之意)的异写。可知吾者女真是居住在黑龙江下游的深山密林里。
乞列迷,一作吉里迷、吉列迷、乞里迷、济勒弥等,清代称费雅喀、飞牙喀,今俄国远东该地区称其为基里亚克人。他们主要活动在近海口的黑龙江下游一带。应该注意的是其下设的千户所、百户所官署,由当地吉列迷人担任千户长、百户长。如吉列迷人百户盖分、千户皮牙思、吉列迷百户失乞、吉列迷百户兀劝吉 等,都是由元朝政府任命的、管理当地居民的地方官员。
阿速古儿千户所所治在今中俄界河乌苏里江左、右地。阿速古儿系今乌苏里江的异写。可见,这个千户所应设于中俄界河乌苏里江左、右地。
灰亦儿千户所,所治在今黑龙江省克东县金城乡古城村。元朝在“海西辽东哈思罕(今辽宁省金县南关岭村)等处鹰房诸色人匠怯怜万户府”中有灰亦儿等处怯怜口千户所,至治元年(1321年)置 。灰亦儿,蒲峪,系同音异译,即今乌裕尔河的古译写。灰亦儿千户所归枢密院管辖,应与蒲峪路屯田万户府同驻一地。
征东元帅府(奴儿干城)府治在今俄国哈巴罗夫斯克边区黑龙江下游右岸特林地方。元朝在奴儿干地方设置东征元帅府,以镇守黑龙江口和库页岛一带。库页岛,元朝称为“骨嵬”。黑龙江口的吉列迷人“言其东有骨嵬,岁来侵疆” ,元世祖下令以奴儿干为大本营,三次派兵渡海远征骨嵬。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元世祖派塔塔儿率兵万人,乘船千艘征骨嵬。塔塔儿征服骨嵬后,设立了万户府。元人黄缙在描述东征元帅府的山川形势和当地居民生活情况时这样描述:“东征元帅府,道路险阻,崖石错立,盛夏水活,乃能行舟;冬则以犬驾耙行冰上。地无禾黍,以鱼代食。” 在征东元帅府所在地特林,有一座“观音堂”庙宇,并立有一通石碑。日人鸟居龙藏来此踏青时,曾发现了元朝文物。
三、开元路地方机构建置
开元路,路治多次迁徙。开元路,原为金末东夏国(1215~1233年)蒲鲜万奴时所置。其治所在今俄国滨海边区乌苏里斯克(双城子),为蒲鲜万奴一度建都的北京所在地。蒙古汗国太宗五年(1233年)窝阔台率蒙军灭东夏国后,沿用开元路旧名,并“于建州城北石墩寨设官治路事” 。石墩寨在今吉林省永吉县锦州砬子古城,这是开元路建路之始。太宗七年(1235年)废开元路,“立开元,南京两个万户府” 。其中,开元万户府已徙治于黄龙府(今吉林省农安县),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府升为路,重置开元路。经历了百余年的风云变幻,元末惠宗至正二年(1342年)又徙治于咸平府(今辽宁省开原县老城镇)。
开元路最初的辖境辽阔,西起今嫩江、辽河一线,东至今日本海,北抵今外兴安岭,南以今铁岭与沈阳路分界,东南至今朝鲜东北部。元世祖至元三年(1266年)以后,今乌苏里江以东、绥芬河流域及以南地区改隶恤品、合懒两路,元仁宗黄庆元年(1312年)以后,今松花江、黑龙江下游地区又划归新成立的女直水达达路,其辖境大为缩小。其为“三京故国”所在,渤海、金朝和东夏国曾先后在其辖境内迁都。有关后期的开元路辖境,参考水达达路界说明,这里不再赘述。
黄龙府,府治在今吉林省农安县。黄龙府,本为夫余国都城,高句丽时置扶余城,渤海国时为扶余府治所在,辽朝天显元年(926年),辽太祖渤海国后更名黄龙府,元初,沿用辽朝旧名。如前所述,从蒙古汗国太宗(窝阔台)七年(1235年)移治于此起,到元末惠宗至正二年(1342年)水达达路析置后,它一直是开元路路治所在,是一座历经千年风雨的历史文化名城。
咸平府,府治在今辽宁省开原县老城镇。咸平府原为辽金时期的咸州、咸平府,元初州县并废,元世祖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咸平府划归开元路,后割为咸平散府,元末惠宗至正二年(1342年)降为县,复隶开元路,并为路治所在。路总管府设于城内。
合兰府,府治在今朝鲜咸境南道咸兴城南2.5公里的古城。合兰府系沿袭金朝的曷懒路、合兰府,后废路,但只存合兰府。《经世大典》站赤门中有合兰府站,隶辽阳行省辽东路(即开元路)下。
开元万户府,府治在今俄国滨海边区乌苏里斯克对岸克拉斯诺雅尔山城,蒙古汗国太宗(窝阔台)七年(1235年)置。关于开元府的位置问题,学术界历来说法不一,有依兰、阿城、农安、牡丹江市、东宁大城子,及今俄国滨海边区乌苏里斯克(双城子)、镜泊湖城子后山城等诸说。今择其要者,介绍于下:一说,在今黑龙江省东宁县东2.5公里的大古城 ;另一说比定在绥芬河下游的双城子(今俄境内乌苏里斯克南的大山城),据著名考古学家李健才先生等的实地考察,东宁大古城无辽金元使用痕迹,盖渤海率宾府所在。渤海灭亡,此域即废圯 。
南京万户府,府治在今吉林省延吉市东7.5公里城子山山城。南京原为金末蒲鲜万奴所建东夏国的都城之一。蒙古汗国太宗(窝阔台)五年(1233年)蒙古军破南京,擒蒲鲜万奴。太宗七年(1235年),南京万户府与开元万户府同时设置。
双城总管府,府治在今朝鲜咸境南道永兴城。双城,元朝设总管府。据《高丽史》记载,元宪宗八年(1258年)置,设总管府,“以晖为总管、青为千户,以治之” 。府治在和州,即今朝鲜咸境南道永兴城,为边防重镇。元末顺帝至正十六年(1356年)废,历时99年。
奚关总管府,府治在今吉林省珲春县西高丽城村。奚关总管府,元朝置,设置年代不详,府治在今吉林省珲春县高丽城村,管辖今图们江下游及锡霍特山脉东南沿海一带。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有故元奚关总管府所属水银千户所百户高那日、失怜千户所部人捌秃、秃鲁不花等诣辽东降明。水银千户所位置,不详待考。
肇州(宣慰司),州治在今黑龙江省肇东县西南四站乡八里城。至元三十年(1293年),元世祖平定了乃颜叛乱后,在乃颜故地置肇州宣慰司,作为控制“东道诸王”的北方重镇。“(元世祖忽必烈)谓哈喇八都鲁曰:‘乃颜故城曰阿八剌忽,产鱼,吾今立城,而以兀速、憨哈纳思、乞里吉斯三部人居之,名其城曰肇州,汝往为宣慰使’。既至,定市里,安民居,得鱼九尾皆千斤来献。” 据有关资料记载,乞里吉斯(吉尔吉思)、兀速和憨哈纳思三部人,原为居住在今俄国境叶尼塞河上中游一带的“林中百姓”,乃颜叛乱平定后,元朝政府将这三部人从西迁至肇州新城居住,和当地的蒙古、女真等族人民一起,共同开发建设这片处女地。至元三十一年(1294年)置肇州宣慰司,并入辽东道。作为非正式的宣慰司这一级政区,其存在时间不长。这是黑龙江古代建制史上少有的有明确纪元的一座历史古城。
肇州蒙古屯田万户府,府治待考。元成宗元贞元年(1295年),元朝政府又在肇州设立蒙古屯田万户府,“以辽阳行省右丞阿散领其事” 。同年“七月,以乃颜不鲁古赤及打鱼水达达、女直等户,于肇州近旁地开垦。为户:不鲁古赤二百二十户、水达达八十户、归附军三百户、续增渐丁五十户” 。不鲁古赤,即叛主乃颜所属的捕貂户,打鱼水达达,系指居住在水边、以捕鱼为生的女真人。这三百户大概是因为卷入了乃颜哈舟叛乱后的行列,才奉命从东向肇州迁徙。至于所谓归附军,亦称蛮军,系指被元朝收编的南宋兵(汉人)。由此可见,在肇州屯田区从事农业生产的有蒙古族的捕貂人、水达达、女真人、汉人和乞里吉斯等族民户,甚至还有被流放于此“稍轻者”的流放罪犯 。这里是元朝早期开发、经营的北方重要屯田区,对东北各族的融合和松嫩平原的社会经济发展作出了贡献。
古州千户所,所治在今黑龙江省牡丹江市。古州之名,始见于《契丹国志》,元代写作谷州。据史载,元朝中政院(掌中宫财赋、营造、供给)所属海西辽东哈思罕等处鹰房诸色人匠怯怜口万户府,有“古州等处怯怜口千户所,延佑七年(1320年)置” , 1984年7月,在牡丹江市南约1公里,濒临牡丹江市北山的东山脚下,出土了一方带有东夏国天泰二年年款的《古州之印》。这方铜印的出土地与《契丹国志》、《元一统志》和明代《辽东志》有关古州的地望相符。它不仅说明古州(谷州)始建于辽,而金朝、东夏国一直到元朝都沿袭下来。
牙兰千户所,所治在今俄国远东滨海地区苏昌河流域。牙(雅)兰,系沿袭金朝耶懒(押懒、雅懒)路的名称。原隶于恤品路,后改属开元路。牙兰千户所位于雅兰河流域,即今俄国远东滨海地区苏昌河流域。
鲸海千户所,所治在今俄国远东滨海边区约色河流域。鲸海千户所,以濒鲸海而得名。按《元一统志》记载,开元“南镇长白之山,北浸鲸川之海”,鲸海当即“鲸川之海”,指今日本海。据史载:“故元鲸海千户速哥帖木儿、木答千户怗木耳、牙兰千户皂化,自女真来归,言辽阳之地至佛山浑之地三千四百里。”
失怜千户所,所治在今俄国远东滨海地区苏祖河流域。失怜千户所,其地在西林(失怜、失林)河流域,即以后明代所设的“失里卫”的“失令地面”,西林河(亦称锡林河),即今俄国远东滨海边区苏祖河流域。
朶因温都儿千户所,所治在今内蒙古扎来特旗西北多永乌哈达。朶因温都儿千户所,元仁宗延佑七年(1316年)置。明洪武本《华夷译语》脱儿豁察儿(即明初第一位受任朵颜卫指挥同知)致明朝的上奏书中追述其先祖时谈到:“俺兀良罕林中百姓,自从国土的主人洪福成吉思皇帝的时分以来,住在额客多延温都儿、搠木连等地,到今不曾分离过。累朝年年效力,愿纳雄鹰土豹等级货于大都(今北京市)。”兀良罕即兀良哈,“额客”谓“母”,“多延温都儿”即《元史》所称的“朶因温都儿”,明人译为朶颜山,温都儿为蒙古语“丘陵”之意。搠木连即绰尔河的蒙古名称。这段上奏书说明朶因温都儿是在兀良哈的森林地带,去绰尔河不远。《元史》所说的打捕鹰房千户所就住在这一带的深山密林里。
恤品路,路治在今黑龙江省绥芬河流域。元代恤品路,系沿袭金朝的恤品路。恤品,亦称苏滨、苏频、连频、恤品路等,以境内苏滨河(今绥芬河)而得名。元世祖至元四年(1267年)立辽东路,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改为开元路。在这期间,原恤品路辖境并入开元路,归开元路管辖。
四、几点认识
元朝开国后,一切政治制度和国家机关组织,甚至连地方行政区划和路区的名称,大半都沿袭辽金旧制。如十户长、百户长、千户长和万户长这些制度,就是把金朝的“猛安”和“谋克”加以改进和发展的,成为元朝重要的军事系统的地方管辖机构。
元朝统治者在黑龙江中、下流域地方政权机构的设置,是在对割据势力东夏国的征战过程中逐渐确立的,更主要的是随着乃颜叛乱的彻底平定、中央集权统治的不断巩固而日趋完善的,这一过程大约经历了半个世纪之久,具有鲜明的军事特点。
在行政、军事和监察的三大系统中,无论是地方行政机构还是司法监察机构,都只有一两个机构(详明镇宁州和肇州说明),而且变动大、存在时间又不长。绝大多数是直隶于中央枢密院的军事编制组织,或设“以军管民“的万户府, 掌管军事,不问民事;或设军民兼治的军民万户府。这两种形式的军事编制组织,成为元朝黑龙江中、下流域最主要的地方管辖机构。
这一鲜明的军事特点,是同黑龙江地区是以乃颜为首的“东道诸王”的大本营有直接的关联。成吉思汗幼弟斡赤斤的三世孙塔察儿、五世孙乃颜,在黑龙江封地内,自置王府,设有王傅、府尉、司马、断事官等官员,管理所领的军民(包括由女真人等族组成的乡兵),在管理的任免问题上,也拥有很大的权力,对其所管“诸千户的异密(大臣)由他们自行指定” ,并拥有划定千夫长和百户长放牧地方的权力。这些千户长(相当于县级政区)、百户长,既是行政长官,又是职位可以世袭的部落领主。封地内蒙古、女真等族居民实际上处于毫无权利的农奴地位上。1978年在黑龙江省宝清县十八里乡报国村出土一方《管民千户之印》。印为铜质,呈正方形,印文为汉字阳文九叠篆书:“管民千户之印”;印背右刻阳文楷书:“塔察国王发”;左刻阳文楷书:“甲寅年六月□日造”。甲寅年为蒙古汗国宪宗在位时,即公元1254年。这是塔察(儿)国王颁发给其下属千户长掌管民户的铜印。这方珍贵的出土铜印和上述文献记载互证,被封为国王的塔察儿在封地内拥有很大的政治权力,其他诸王也概莫如此,终于在辽阳行省内形成了一个独立于各级地方权力机构之外的又一组织和管辖系统,对元朝构成了严重的直接的威胁。
元世祖忽必烈在位期间,与各地的分裂割据势力进行了不懈的斗争。作为其重要的措施之一,就是在黑龙江封地内设立万户府,用以削弱东道诸王的权力,加强中央集权的统治地位。形式上看,这是元朝统治集团内部的汗位、皇位之争,而实质上是一场统一和分裂的斗争。元世祖用军事上的胜利和军事组织形式,使中央集权得到进一步加强,这对巩固各民族国家的统一、东北边疆的社会安定,都发挥了积极的历史推动作用。
元初,由于长期遭受战争的破坏,黑龙江流域的农业处于停滞和倒退的状态。从成吉思汗到元世祖,一直存在着一个“农牧争地”的大问题。黑龙江地区大量农田荒废为牧场。元世祖时赵天麟上疏:“今王公大人之家,或占民田近千顷,不耕不稼,谓之草场,专放孽畜” ,正是这种情况的真实反映。元世祖为适应蒙古社会经济的变化,不得不放弃其落后的游牧经济和剥削方式,采用“以农桑为急务”的重农政策,在恢复和发展黑龙江流域农业生产方面也采取了一些措施,如在女直水达达路和肇州设立屯田总管府,并在茶剌罕(今黑龙江省青冈、望奎、铁力)、剌怜(今黑龙江省五常市拉林镇)等地垦田,实行军屯、民屯或军民合屯形式,对黑龙江流域农业的开发和生产也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01.《元史》卷59《地理志》。
02. 子先研究《元史》和有关材料,辽阳行省先后设治于北京(即大宁,今内蒙古宁城县大名城)、咸平(今辽宁省开原县老城街)、懿州(今辽宁省阜新塔营子城)、永平(今河北省卢龙),但它从未设治于今辽宁省辽阳市。
03.《元史》卷29《泰定帝纪》。
04.《中国东北通史》第3卷“元代东北编”,吉林文史出版社1998年,第110页。
05. 黄缙:《金华黄先生文集》卷25《扎剌尔公神道碑》。
06.《元史》卷27《英宗纪》。
07.《元史》卷42《顺宗纪》。
08.《元史》卷59《地理志》。
09. 屠寄:《蒙兀儿史记•乃颜哈丹列传》。
10.《元史类》卷41引《经世大典》总序“鹰房捕猎”条。
11. 引自《永乐大典》卷19426,新印本,第176册。
12.《中国历史地图集释文汇编•东北卷》,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8年,第206页。
13.《元史》卷100《屯田》。
14.《元史》卷129《来阿八赤传》。
15.《元史》卷15《世祖纪》。
16.《元史》卷44《顺帝本纪七》。
17.《国朝文类》卷41《招捕》。
18.《元史》卷88《百官志四》。
19.《元史》卷15《世祖纪》。
20. 黄缙:《金华黄先生文集》卷25,《鲁国公札剌尔公神道碑》。
21.《大明清类天文分野书》。
22.《元史》卷59《地理志》。
23.《中国历史地图集释文汇编•东北卷》,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8年,第206页。
24. 李健才:《明代东北》,第111-112页。
25. [朝鲜]《高丽史》卷58《地理志东界》。
26.《元史》卷169《刘哈喇八都鲁传》。
27.《元史》卷8《成宗纪》。
28.《元史》卷100《屯田》。
29.《元史》卷26《仁宗纪》。
30.《元史》卷88《百官志四》。
31.《史集》第1卷第一分册,中译本,第370页.
32.《明实录》卷14《太祖宗录》。
33.《续通考》卷1《田赋一》。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黑ICP备09058955号-1 Copyright (c) 2009 hljmus.org.cn 黑龙江省博物馆 版权所有
地址:南岗区红军街64号 电话:0451-53644151 传真:0451-53622745 邮编:150001 黑龙江广播电视台制作
开馆时间:周二至周日;9:00~16:30(16:00停止入馆)
年均访问量:368315人次

地址:南岗区红军街64号 电话:0451-53644151 传真:0451-53622745 邮编:150001 黑龙江广播电视台制作
开馆时间:周二至周日;9:00~16:30(16:00停止入馆)
年均访问量:368315人次

黑公网安备 230103020001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