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博物馆首创的《龙江木版年画》

发布日期:2014-01-08  新闻来源:  编辑:管理员

  

黑龙江省博物馆首创的《龙江木版年画》

黑龙江省博物馆 张立玫







 

 
    木版年画是中国历史悠久的传统民间艺术形式,有着一千多年的历史。年画是由古代的桃人习俗发展而来的。桃人即桃符,又称桃板、桃符板。相传东海度朔山有大桃树,其下有神荼、郁櫑二神,能食百鬼。所以于正月初一在桃木板上绘画神荼、郁櫑二神之像,悬于门户,以驱鬼辟邪。汉代,民间除夕饰桃人,画虎于门;宫殿门上绘画武士之像。隋唐时期,门画又有所发展,寺庙各门无处不画。宋代,由于雕刻印刷发达,手工绘画的年画也由此发展为木版年画,除宫廷诏令画工摹拓镌版唐代画家吴道子“钟馗像”外,民间已有彩色套版印刷年画。宋代留存下来的年画,有《东方朔盗桃》,现藏于陕西省博物馆。明清两代,特别是清代,木版年画有很大的发展,主要产于江苏苏州桃花坞、河南朱仙镇、山东潍县杨家埠、天津杨柳青、河北武强、四川绵竹、广东佛山等地。作品题材广泛,形式多样,印制方法和艺术风格也各具特色。到清末,木版年画逐渐被石印月份牌画所取代。50年代以来,木版年画得到恢复和发展。1955年,天津成立杨柳青年画社。其他传统产区对木版年画也进行了整理、研究,创作了不少优秀作品。
    现在,传统年画随着传统习俗的改变和社会现代变革,出现了濒危局面。为了挽救传统艺术,打造黑龙江新品牌,黑龙江省博物馆决定开创龙江木版年画,成立龙江人的木版年画研究基地。2012年初经过馆领导的讨论、研究,决定将此项筹备工作交由邓散木艺术陈列馆来主抓。经过精心的创作、绘制、定稿、筹备、制做、加工等多项工序,终于在今天与广大观众见面了。黑龙江的木版年画呈现了东北地域的民俗特色,它粗犷朴实、乡土凝重,充满了浓郁的农家年味,丰收与喜庆跃然纸上。
    大家都曾听说过东北的十大怪,今天展示的便是这十怪中最具特色的其中三大怪:“窗户纸糊在外”“养个孩子吊起来”“大姑娘叨个大烟袋”,它体现了黑龙江特有的民风民俗。先说这第一怪,因为东北地区冷,所以冬天时候都会用纸条把窗户的缝隙糊起来,这不奇怪,但是奇怪的是糊在外面,那是因为东北的冬天长达4、5个月,糊在屋里容易被水蒸汽弄湿,也容易被窗户缝的风吹坏。所以早些年在没有现在的铝合金窗户之前,东北家家都是这样的。再说第二怪,说起小孩睡的摇篮大家都不陌生,但是以前东北人给孩子睡的摇篮和别的地方不一样,是用绳子把摇篮吊起来,一般都是吊在房梁上,这样,母亲在屋里做活计的时候只要偶尔抽空推一下,摇篮就可以自己晃好长时间,这个习俗是源于东北最早的居民满族和蒙古族,这两个民族都是马背上的民族,是游牧民族,所以当大家逐水而走的时候经常把孩子放在摇篮里挂在马背上迁移,就有了现如今东北的第二大怪。最后介绍一下第三怪,人们都知道吸烟有害健康,尤其女孩吸烟更是被大家认为不雅观。但是就在几十年前的东北,妇女抽烟袋是很平常的,很多没嫁人的姑娘家也是叼着烟袋。因为东北的冬天非常冷,当人们在外面劳作的时候,为了驱除寒气,人们就往往抽上一带旱烟,这根本就无关乎男女问题,这是一种生存的本能。因此被世人称为东北的第三怪。任何地方的风土人情都是与当地的环境分不开的,东北的三大怪便体现了黑龙江寒冷的地域特色。
    通过这样的展览,可以更好的让观众了解黑龙江的风土民情,传承黑龙江的传统艺术,丰富黑龙江的文化,展现黑龙江的风彩,活跃黑龙江的春节氛围,认识黑龙江的文化品牌。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黑ICP备09058955号-1 Copyright (c) 2009 hljmus.org.cn 黑龙江省博物馆 版权所有
地址:南岗区红军街64号 电话:0451-53644151 传真:0451-53622745 邮编:150001 黑龙江广播电视台制作
开馆时间:周二至周日;9:00~16:30(16:00停止入馆)
年均访问量:368315人次

黑公网安备 230103020001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