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年清明民俗展》在省博开幕
发布日期:2013-04-11 新闻来源: 编辑:管理员
承继孝道 传递亲情
《蛇年清明民俗展》在省博开幕

(小朋友参观展览图片)
《蛇年清明民俗展》在省博开幕

(小朋友参观展览图片)
为进一步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民俗文化传统,贴近群众日常生活办展、贴近中华民俗办展,增进大众文化认同感、民族自豪感,4月2日省博物馆隆重推出《承继孝道 传递亲情——蛇年清明民俗展》,展览以中国四大传统民俗节日中的清明节为展览主题,深入、全面、细致地挖掘中国传统民俗节日中的文化魅力、凸显传统民俗节日内涵,让观众从精彩的民俗展览中感受到中国传统民俗节日的悠久历史与丰厚韵味。
清明与春节、端午、中秋并称为中华民族的四大传统节日。大约始于周代,是对先祖和逝者的追思和悼念的节日,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在2006年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清明节的起源,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祭祖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互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北宋年间的《清明上河图》就是当时的京城——汴京清明时节人们出城扫墓归来的情景。而这无疑是中华民族敦亲睦族、行孝品德、情感的感恩与缅怀的具体表现。几千年来,人们在这个“气清景明”的节气中,追思已逝的亲人、祖先,并送上自己的思念与敬意,这神圣的生命交流仪式代代传承,构成了生生不息、续展开新的华夏文明。同时,古代清明前后流传着很多传统的风俗活动。如寒食赐火、清明扫墓、踏青郊游、打马球、放风、荡秋千、拔河等。这些活动随着岁月的赓续交替,社会的嬗递变化,有的习俗已被淘汰,有的仍遗留至今并赋予了新的内容。
清明节之所以能历久弥新,是因为它符合中华民俗长期形成的拜谒先灵,珍惜现实的共同需求,清明节正值春季,万物复苏,显示出中国人对自然、对人生独到的价值观:感念天地与祖辈人的恩德,感受传统清明文化的生机活力。中国传统节日作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要的组成部分,凝结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情结,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和思想精华,是维系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和谐、家庭美满的重要精神纽带,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的宝贵资源。清明节融合了众多民间习俗,加之历代文人墨客的描写和引申,令其成为融风俗与高雅于一体的传统节令,是历史的见证和中华文化一脉传承的重要载体,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本次省博《蛇年清明民俗展》将通过《千载传承——话清明》、《寒餐冷食——品清明》、《祭扫踏青——迎清明》以及《游子出城——乐清明》四单元多板块为广大群众系统、详实、多角度、全方位介绍清明节的由来、演变和被赋予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清明节是中华民族重要的传统节日,同时也是强化民族记忆的节日,一方面着重于对逝者的悼念,一方面又对生命进行热情的讴歌。省博旨在通过此次展览让民众重温先人的智慧,感受生命的尊严,聆听传统的声音。省博也将继续结合大众心理,通过不同展示手段、表现方法与展陈设计,不断丰富传统民俗节日文化内涵,为传承发扬民俗文化作出新的贡献。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黑ICP备09058955号-1 Copyright (c) 2009 hljmus.org.cn 黑龙江省博物馆 版权所有
地址:南岗区红军街64号 电话:0451-53644151 传真:0451-53622745 邮编:150001 黑龙江广播电视台制作
开馆时间:周二至周日;9:00~16:30(16:00停止入馆)
年均访问量:368315人次

地址:南岗区红军街64号 电话:0451-53644151 传真:0451-53622745 邮编:150001 黑龙江广播电视台制作
开馆时间:周二至周日;9:00~16:30(16:00停止入馆)
年均访问量:368315人次

黑公网安备 230103020001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