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月一星”系列展览之三十六《唐代渤海小金佛》

发布日期:2012-09-07  新闻来源:  编辑:管理员

  

“每月一星”三岁了
——“每月一星”系列展览之三十六
《庄严妙相——唐代渤海小金佛》开幕


(展览图片)

    为进一步丰富大众文化生活,弘扬龙江地域文明, 9月4日上午,在省博物馆阳光大厅内隆重举行省博物馆馆藏精品“每月一星”系列展览之三十六《庄严妙相——唐代渤海小金佛》特展开幕式,本次展览也是省博物馆馆藏精品“每月一星”展览品牌创立第三个年头的收官之作。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展览已是黑龙江省博物馆馆藏精品“每月一星”品牌系列展览连续举办的第三十六期特展,时至今日,“每月一星”这一省博物馆成功创立的品牌文化系列展览已经成功举办了三年时间,三年以来纵跨自然、历史、艺术三大范畴的精品展览吸引了无数的观众,三十六项内容新颖、形式各异的精品展览更是饱受观众好评,观众用无私的掌声和微笑为“每月一星”打分点评。
    如本次展出的这尊唐代纯金佛像,就是省博物馆诸多历史馆藏文物中的精品,该金佛于1988年在黑龙江省宁安市渤海镇出土。高5厘米,重49.3克,佛像呈站立姿态,双脚站在莲花托上,莲托下是长2厘米的插柱,专门用来插放佛像,插柱被设计成莲花茎的形状,精巧别致。金佛像头上梳着发髻,双耳垂肩,宽额高鼻,两眼微闭,嘴角上翘,呈微笑状。佛像上身穿偏衫式袈裟,左手提净水瓶。整体形象端庄恬静,极具神韵。
    以往辽金地区出土的佛像,虽然借鉴了唐朝的风格,但也带有浓郁的地域特色,如唐代佛像袈裟的样式,大多是自然敞开下垂的,因此佛像的胸部和腹部多是袒露的,而这尊小金佛,全身的服饰穿戴齐整,这在唐代佛像中并不多见。经过专家考证,根据金佛出土的地点宁安市渤海镇,而其正是唐代渤海国上京龙泉府遗址的所在地,因而推断金佛来历与上京龙泉府有关,该尊小金佛也是目前在该遗址内发现的唯一一尊纯金佛像,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价值。
    隋唐时期,在今黑龙江省和吉林省的部分地区,生活着今天满族的祖先—靺鞨族,后期逐步统一建立政权,后经唐玄宗册封当时头领大祚荣为渤海郡王,就形成了后来的“渤海国”, 成为隶属于唐王朝的地方少数民族政权。渤海国与唐王朝同时存在了两百多年。上京龙泉府曾是渤海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小金佛就是在上京龙泉府遗址出土的。
    现存的渤海上京龙泉府遗址,位于黑龙江宁安市渤海镇境内,周长约为16平方公里,包括城垣和宫殿地基遗址。上京龙泉府是仿照唐朝长安城的规制建设的,里外共有三重,从外到里,分别是郭城、皇城和宫城。在唐代,上京龙泉府的规模仅次于长安城。如今,上京龙泉府遗址内还保存有一座八宝琉璃井,它至少有一千一百年的历史,是东北地区现存年代最早的古井。在古井的西侧,就是渤海国王城中最大的宫殿遗址,残留的柱础和宫殿遗址,不禁让人联想到这座宫殿昔日的辉煌。
    据史书记载,渤海国建立之初,渤海国派遣使者朝见唐朝皇帝,并到长安城内的佛寺礼拜,这是佛教传入渤海国最早的文字记载。在唐朝的影响下,渤海国的上层贵族大多信奉佛教。当时上京龙泉府佛寺林立,僧徒众多。如今,在上京龙泉府遗址附近,还保留着一处唐代石灯幢,已有一千两百年的历史。由此可以看出,渤海国与唐王朝的关系还是十分密切的,尤其是唐朝佛教文化对渤海国的影响很大。
    上京龙泉府遗址除了本次展出的这尊小金佛以外,还出土了大量精美的佛像,这些也都验证了渤海国佛教兴盛的历史。这些佛像多为小型造像,通高在5至20厘米之间,多供奉于寺庙之中。以小金佛为代表的这些上京龙泉府遗址出土的佛像,或梳高髻,或戴高冠,颈肩处围绕璎珞宝饰,衣纹清晰流畅,衣带动感十足,体现了中国唐代佛像制作的高超水平。
    在今后的工作中,省博物馆愿以省博物馆馆藏精品“每月一星”系列展览为宣传阵地,为坚实的宣传平台,面向社会大众,不断推出各类精品展览,让广大观众细心品味文化的同时,切身感受到龙江本土文化的魅力与博大精深。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黑ICP备09058955号-1 Copyright (c) 2009 hljmus.org.cn 黑龙江省博物馆 版权所有
地址:南岗区红军街64号 电话:0451-53644151 传真:0451-53622745 邮编:150001 黑龙江广播电视台制作
开馆时间:周二至周日;9:00~16:30(16:00停止入馆)
年均访问量:368315人次

黑公网安备 230103020001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