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博物馆珍藏的潘天寿几件作品
发布日期:2012-06-21 新闻来源: 编辑:管理员
天惊地怪见落笔 巷语街谈总入诗
-----黑龙江省博物馆珍藏的潘天寿几件作品
杨永琴
潘天寿(1897——1971),浙江省宁海人,原名天授,字大颐,号寿者。早年曾署名阿寿、懒道人、心阿兰若住持等别号,晚年常署颐者、雷婆头峰寿者。幼年时熹临摹,19岁考入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得经亨颐、李叔同的指导。27岁至上海,任教于上海美专中国画系,讲授中国画及绘画史课程。其作品得益于近代艺术大师吴昌硕的赏识与器重。1928年在杭州国立西湖艺术院任教并在杭州定居,一直从事中国传统绘画的教学工作。当选为第二、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曾任浙江美术学院院长、全国美协副主席等职。在授课之余,他还笔耕不辍,编写了《中国绘画史》、《顾恺之》、《潘天寿画集》等专著。-----黑龙江省博物馆珍藏的潘天寿几件作品
杨永琴
潘天寿一生创作了大量的美术作品,以意笔花鸟和山水画为主,兼擅指墨画。具有独特强烈的艺术个性。黑龙江省博物馆珍藏潘天寿作品多件,涵盖了多种艺术风格,以下是几件代表性的精品,以飨读者。
花鸟画
潘天寿的花鸟画在继承传统、师法自然的基础上,自辟蹊径。他曾说:“学画时,须懂得了古人理法,亦须懂得了自然理法,作画时,须舍得了自然理法,亦须舍得了古人理法,即能出人头地而为画中龙矣。” 他作画取材丰富,曾说:“荒山乱石间,几枝野草,数朵闲花,即是吾辈无上粉本。”又说:“看荒村水际之老梅,矮屋疏篱之寒菊,其情致之清超绝俗,恐非宫廷中画人所能领略。”其绘画素材大都取自他对生活的真实体验和现实当中客观存在的对象,一枝闲花、一棵小草都能在作者笔下显现生机,正所谓“草木也关情”。他的作品构图新颖独特,墨色浓烈淋漓,笔法气雄力坚,布局既丰富饱满,又简练概括,是以小写大的典范。
《元旦情供图》纵90厘米,横44厘米,作于1956年。这一年,他倾注多年心血的专著《顾恺之》出版,又恰逢元旦,心情无比释然和畅快,随即画了一幅“恭贺年禧”的条幅。画面上,跳跃的烛火,盛开的水仙花,红绿相间的鞭炮,表现了欢庆元旦的喜悦心情。构图简练紧凑,画面生动活泼。
《秋晨图》纵56厘米,横43厘米,作于20世纪60年代。以泼墨写荷叶,用浓墨画出芦草,墨色华滋,布局简练,用水极明净。水中浮萍大小相间,疏密有致,一枝盛开的红色荷花在右上角横空出世,增加了画面的感染力。莲花入画,向来有所寄托。莲性高洁,出淤泥而不染,文人墨客常常以莲自喻。中国画重在笔墨,而画荷是用笔用墨的基本功夫。此图笔墨生动,看似漫不经心,实则富奇思妙想,是苦心经营之结果。
《柏园图》纵65厘米,横46.5厘米,作于1948年。画幅上端是题诗,下端画柏树和小屋。以浓淡不同的墨色勾出枝干的纹理,树干恣意盘曲,用浓墨圈点出老干的节疤,柏叶浓郁苍劲,表现出柏树久经岁月风霜的姿态,笔意自然奔放。画中树叶、小屋及篱笆皆作横势,向两边伸展,气韵生动。屋内两人相对而坐,似在高谈阔论;院中有一方桌和坐墩,一人双手背后正在低头沉思。全画描写作者重回久别的柏园时的感受,并题诗以状此时此地的情景,达到了书中有画,画中有书的意蕴。
《秋酣图》纵60厘米,横43厘米,作于1963年。以简练的笔墨挥写出菊叶,用浓墨勾出叶的筋脉。在枝叶的顶部绽放两朵朱红色的大菊花,藤黄的花蕊越发衬托出菊花的美丽。另有两朵含苞待放的花蕾努力地生长着,赭色的篱笆也挡不住菊花的盛开。构图饱满,浓淡相生,用粗犷而奔放的笔触,轻松地勾画出秋天的情调。
山水画
潘天寿的山水画远承五代的董、巨,宋代的马、夏,元代的吴仲圭,明代的沈石田,以及清代的石溪、八大、石涛诸家,又深受吴昌硕的影响。他深谙古人画法之常理,取石涛、八大用笔墨之法,化烂漫简古为雄杰排奡,善用赭石调子,着墨厚重,形成了自己沉雄苍古、清新自然的山水画。
《重山近水图轴》纵131厘米,横44厘米,作于1928年。画面山水由近至远,山谷渐次升高,谷间一股清泉飞流直下,注入山脚的溪中。山岫间林木丛生,屋舍座座;一条小路曲径通幽,向山中深处延伸,小溪依山势盘绕而过。图中远景,云雾弥漫,危崖峭峰耸立。全图以线条勾勒为主,用淡赭色衬底,皴擦结合,以中锋笔法写松树,浓淡相间的苔点显现苍芒秀润的效果。全图渲染不多,用笔活而不乱,层次井然,传达出空间深远幽静之感。线条的反复运用和变换,体现出作者深厚的书法功底和丰富的笔墨情趣。
《春酣图》纵54厘米,横35厘米,作于1958年。画面表现西湖岸边浓烈的春色,以近景柳树为主体,树下的丛草以浓墨点染,春雨过后的西湖被雨雾笼罩,远处的宝塔伫立在山岭之上。此图景物虽小,却反映出画家善于捕捉奇异灵秀的景物的超凡眼光,诗情画意尽显其中。这是他绘画境界不同于常人的可贵之处。正像潘天寿所说:“荒村古渡,断涧寒流,怪岩丑树,一峦半岭,高低上下,欹斜正侧,无处不是诗材,亦无处不是画材。穷乡绝壑,篱落水边,幽花杂卉,乱石丛篁,随风摇曳,无处不是诗意,亦无处不是画意。有待慧眼慧心人随意拾取之耳。”
指墨画
指墨画从清代高其佩创始以来,学者众多,得其衣钵者,当属潘天寿。他在《指画》中写到:“毛笔画,笔到易,意到难。指头画,意到易,指到难,故指头画,须注意于意到指不到之间。”指出了毛笔画与指画之间的区别。他素谙古人的笔墨窠臼,深知唯有另辟蹊径方能独步艺坛。他曾说:“予作毛笔画外,间作指头画,何哉?为求指笔间,运用技法之不同,笔情指趣之相异,互为参证耳。运笔,常也,运指,变也,常中求变以悟常,变中求常以悟变。”故而突破常规,在“常”与“变”的辨证中寻求适合自己的艺术形式,获得了我国近现代指画大师的称号。
写意指墨《五鹚图》纵149厘米,横123厘米,作于1962年。图中磐石结构关系勾画明确,凹凸转折、强劲皱折表现清楚,中间大块空白十分立体,突出了磐石的质量感,体现了他的“强其骨”的美学观念。此图用指毛辣生涩,表现出沉雄奇崛、格调高古、出奇制胜的艺术效果。画面上五只鹚鸟背向观众,侧头睥睨,目光锐利。其主体偏于左上部,连成一线,右旁插进几枝竹叶与黑色羽毛相衬托,使画面的焦点在这里集中。石块上有星星茅草和苔点,画面下部冒出几束水草,使人感到磐石的厚重和鹚鸟的生命力,且磐石右上角的竹叶与左下角的水草形成对角线,遥相呼应,增强了画面的动势。整幅布局突出鹚鸟的主题,不多着墨,磐石与鹚鸟相映衬,构成了一幅苍秀雄丽的画面。此画左中部旁有阳文“阿寿”印,右中部有“老寿指墨”落款,布局讲究,开合有序。另有大、小两方印章。
《萱花睡猫图》纵130厘米,横42厘米,作于1948年。作者构思巧妙,布局独特,墨猫目光传神。此画完整地体现了指墨画线条的特点,有似断非断,似续非续,粗细不匀的变化。用线生涩凝炼,具有金石感,用墨浓淡相宜,尽显自然枯湿之变化。画面有空有满,虚实结合,迎让分明,加之题款印章在空白处的巧妙运用,无不显示出作者的匠心独运。

(色彩元旦情供图)

(秋晨(荷)图)

(淡彩柏园图)

(色彩秋酣图)

(重山近水图轴)

(淡彩春酣图)

(淡彩写意指墨“五鹚图”)

(淡色萱花睡猫图)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黑ICP备09058955号-1 Copyright (c) 2009 hljmus.org.cn 黑龙江省博物馆 版权所有
地址:南岗区红军街64号 电话:0451-53644151 传真:0451-53622745 邮编:150001 黑龙江广播电视台制作
开馆时间:周二至周日;9:00~16:30(16:00停止入馆)
年均访问量:368315人次

地址:南岗区红军街64号 电话:0451-53644151 传真:0451-53622745 邮编:150001 黑龙江广播电视台制作
开馆时间:周二至周日;9:00~16:30(16:00停止入馆)
年均访问量:368315人次

黑公网安备 230103020001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