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思先哲、传承文明——龙年清明节特展
发布日期:2012-03-29 新闻来源: 编辑:管理员
为进一步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民俗文化传统,贴近群众日常生活办展、贴近中华民俗办展,增进大众文化认同感、民族认同感,3月29日省博物馆隆重推出《追思先哲 传承文明——龙年清明节特展》,展览以中国四大传统民俗节日中的清明节为展览主题,深入、全面、开创式地挖掘中国传统民俗节日中的文化魅力、互动展示经典传统民俗节日内涵,让观众从精彩的民俗展览中感受中国传统民俗节日的悠久历史与丰富韵味。北京新文化运动纪念馆副馆长、中国博物馆协会社教专业委员会主任郭俊英女士、湖南省博物馆副馆长、中国博物馆协会教育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刘小豹先生及省文化厅相关处室负责同志一同出席了开幕式。
悠悠五千年,中华民族作为世界文明史上唯一一个没有断层的古老国度傲然挺立,这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慎终追远”、敬仰先人的思维传统不断传承、日益沉淀的必然结果。清明节作为世界上唯一一个为逝去的先祖特意设立的节日,就足可以证明这一点。几千年来,人们在这个“气清景明”的节气中,追思已逝的亲人、祖先,庄重地送上自己的思念与敬意。
清明节也是我国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清明节,又名冥节、聪明节、踏青节。现在寒食节又并入其中,与农历七月十五、十月初一合称三冥节,在这一天各地都要举行不同的祭祀活动。中国是传统的农业古国,家庭伦理观念非常浓厚。同时,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两千年来,清明节追思先人成为中华民族传承不息的文明。
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是对专门表达对先祖和逝者追思和悼念的节日,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节的起源,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祭祖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是慎终追远、致力行孝的具体表现。
清明祭祖扫墓,也是中华民族敦亲睦族、行孝品德的具体表现,对先人的祭祀既是道德信仰,又是情感的感恩与缅怀。祭祖民俗相沿数千年,是具有深刻意义的一个古老节日。这其中,祭孔就是清明节期间民间一项重要的纪念活动。所谓的祭孔,是华夏民族为了尊崇与怀念至圣先师孔子的一项重要活动,祭祀大成至圣先师孔子的典礼,被称为“释奠礼”。清明时节人们陈设音乐、舞蹈,并且呈献牲、酒等祭品,表达对孔子的崇敬之意。
祭孔专用的音乐被称为“大成乐”,又称曲阜孔庙音乐或丁祭音乐,以隋文帝仁寿元年制释奠乐章为标志,随着历史朝代变迁而不断变化与发展,到明代时,参照历代祭孔 祀典程序,删节合并,定为六章六奏。祭孔舞蹈也专用“八佾”。“八佾”是古代的一种乐舞,舞生八人为一队,叫一佾,因共有八行八列,共六十四人,而称作“八佾”,是周代礼制的最高规格。
祭孔最重要仪式是三献礼,所谓三献,即初献、亚献和终献。初献帛爵,由正献官将帛爵供奉到香案后,主祭人宣读并供奉祭文,然后全体参祭人员对孔子像五鞠躬,齐诵《孔子赞》。亚献和终献则是献香、献酒,分别由亚献官和终献官将香和酒供奉在香案上。所有仪式都紧紧围绕礼仪而进行的,要求“必丰、必洁、必诚、必敬”。它集中表现了儒家思想文化,表达了“以礼立人”的儒家思想。
除了祭孔以外,放风筝、清明踏青也是古时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清明植树、荡秋千风俗也一直流传至今。人们在祭祀中追思往昔,在娱乐中体验文明,悠久相传的清明节也成为了穿越时空,联通古今的时空路径和文化依托。
清明节有着悠久的传承历史,融合了众多民间习俗,加之历代文人墨客的描写和引申,令清明成为融风俗与高雅于一体的传统节令,它映衬出中华传统节日丰富的文化内涵,是历史的见证和中华文化一脉传承的重要载体,蕴含了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省博物馆始终认为中国传统节日对内具有增强民族凝聚力的作用,对外则是代表中国的文化符号。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继承与弘扬,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从大众实际的角度出发,对于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承,关键是要让广大群众真正了解到传统文化的理念。为此省博物馆在秉承传统节日文化内涵的同时,结合当代大众心理,通过展示手段、表现方法及展陈设计上不断丰富传统民俗节日文化的各方面内涵,力争以最完美的民俗展览回报广大观众,为了满足广大观众假期期间观展需要,黑龙江省博物馆及省博物馆群力分馆在清明节期间,坚持免费对公众开放。
对于传统民俗节日文化的重视,并不仅仅局限于黑龙江省博物馆,国内其他博物馆也偶有展览,但是将中华民族四大传统民俗节日依次分别进行重点展示、着重弘扬,并办成让观众所欣赏的、百姓满意的、精品的中华民俗节日系列展览,黑龙江省博物馆在中国文博行业尚属首创、拔得头筹。
地址:南岗区红军街64号 电话:0451-53644151 传真:0451-53622745 邮编:150001 黑龙江广播电视台制作
开馆时间:周二至周日;9:00~16:30(16:00停止入馆)
年均访问量:368315人次

黑公网安备 230103020001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