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俗——龙年春节特展》之“二月二”
发布日期:2012-02-29 新闻来源: 编辑:管理员
年俗展收官之作 博物馆民俗大年
《年俗——龙年春节特展》之“二月二,春耕大典”民俗表演
《年俗——龙年春节特展》之“二月二,春耕大典”民俗表演
为进一步弘扬中华民族民俗文化传统,引领社会民俗文化发展方向, 2月23日上午,在黑龙江省博物馆门前广场,隆重举行了省博物馆《年俗——龙年春节特展》之“二月二”“春耕大典”民俗表演开幕式。本次“春耕大典”已是省博物馆连续第二年在“二月二”民俗节日期间,贴合“二月二”“春耕大典”这一传统民俗主题,为观众献上精彩的“春耕大典”民俗表演和红红火火的东北大秧歌。
省博物馆近两年以来,逐步加大了对于传统民俗文化的重视宣传力度,在各重要的传统民俗节日中均以独特的展示手段对节日进行全面、深入、创新式地展示和发掘。其中尤以包含着小年、春节、元宵节、二月二在内的“春节民俗特展”为重中之重,本次“春耕大典”即是本年度省博物馆《年俗——龙年春节特展》的收官制作,省博物馆将以话剧表演这一独特的宣传视角,用最直接、最平实的表演方式,向大众展示中国传统民俗节日的文化底蕴与韵味。
二月二,龙抬头日,又有踏青节、挑菜节、中和节之称,二月是农作物播种的季节,古代人们通过举办各种祭祀活动,祈望神龙赐福、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正如一首民谣所云:“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皇帝要在这一天举行耕种仪式表示“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重农贵粟”之意,清朝时称此仪式为祭先农。
古时举行仪式前,先设香案、举香头、祭拜土地神,祈求保佑一年粮食丰收。然后由户部尚书手持耒耜,府尹持鞭赶牛,府丞手捧青箱,户部侍郎从中取种播种,善于从事农耕的农夫三十人持耕具跟随在后。皇帝则象征性推三下耒耜,之后坐于观耕台上观看王公大臣们耕种。仪式完毕后与众人同席斋宴,并赐给农人百谷和农田,以示劝民努力从事农耕,发展粮食生产之意。“二月二,龙抬头,天子耕地臣赶牛;正宫娘娘来送饭,当朝大臣把种丢。春耕夏耘率天下,五谷丰登太平秋。”这首打油诗正是当时春耕情景的生动写照。
2011年黑龙江省粮食总产量达到1114亿斤,成为全国粮食产量第一大省,在二月二这个日子里,我们把传统文化赋予新的内涵,期盼我省风调雨顺,粮食稳产高产,让“龙江熟、天下足”的梦想成为现实。
本次省博物馆所举办的《年俗——龙年春节特展》之二月二“春耕大典”表演即是根据历史上“二月二”皇帝春耕的场景组织人员精心改良编排的,本次表演也已是省博物馆连续第二年面向大众推出该表演。本次“春耕大典”由省博物馆各部门职工自编、自导、自演,在往年常规表演内容的基础上还新增了大量的角色和情节,并将特色民俗舞蹈编入表演,并且专门设计制作了专业的演出服装,相信诸多元素的融入和长达3个多月的排演和修改,必将令该剧目在原有的表演基础上耳目一新,将成为黑龙江省博物馆的保留剧目。同时,为了贴合龙年民俗主题,开幕式中省博物馆特别邀请了哈尔滨市和兴社区秧歌队,70余人的庞大团体,必将为大家献上一场精彩的舞龙演出和火爆的东北大秧歌。
贴近民俗办展才能谋求共识、贴近生活办展才能事半功倍,只有从大众最熟知、最亲切的主题和角度入手,才能博得共识,获得成功。在今后的工作中,省博物馆将坚持以中国传统节日民俗为办展切入点,大力弘扬传统民族文化。坚定地传承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积累下的宝贵文化沉淀和民族精神,将这种历史悠久的珍贵文化遗产向世人展示,传承历史、传承文化、传承文明。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黑ICP备09058955号-1 Copyright (c) 2009 hljmus.org.cn 黑龙江省博物馆 版权所有
地址:南岗区红军街64号 电话:0451-53644151 传真:0451-53622745 邮编:150001 黑龙江广播电视台制作
开馆时间:周二至周日;9:00~16:30(16:00停止入馆)
年均访问量:368315人次

地址:南岗区红军街64号 电话:0451-53644151 传真:0451-53622745 邮编:150001 黑龙江广播电视台制作
开馆时间:周二至周日;9:00~16:30(16:00停止入馆)
年均访问量:368315人次

黑公网安备 230103020001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