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月一星”特别展览之二十 《千年瑰宝——渤海舍利函》
发布日期:2011-04-27 新闻来源: 编辑:管理员
感悟唐代渤海文明 聆听古国佛教精髓
《千年瑰宝——渤海舍利函》
(观众参观展览图片)
4月27日上午,在黑龙江省博物馆一楼阳光大厅内,隆重举行了黑龙江省博物馆馆藏精品“每月一星”系列展览之二十《千年瑰宝——渤海舍利函》展览开幕式。展览旨在向观众展现曾经生息在这片黑土地上的唐代渤海文明,让大众领略古国佛教文化精髓。
唐代渤海国上京龙泉府遗址坐落于牡丹江盆地,蜿蜒流淌的牡丹江畔,襟山带水,物产丰饶,气候宜人,是我国保存最为完整的中世纪古都之一。上京城系仿照唐朝都城长安城形制营建,分为外城,内城和宫城。城墙、宫殿、禁苑处处能够让人聆听到海东文化的历史回声。
渤海在自身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充分汲取中原先进文化, 使得佛教在唐代的渤海地区也得到广泛的流传。在上京龙泉府故城遗址内外,经考古发现的大型寺庙址即达十多处,并在寺庙遗址内外出土了大量的各种质料和类型的佛像,如鎏金铜佛、泥佛、千佛等,其中最珍贵的就有承装佛教至宝“舍利”的舍利函。
舍利函是佛教器物,是盛放高僧火化后的尸骨的容器, “舍利”指的是佛教所认为的象征性的“佛骨”,被视为至宝,常为名刹大寺所供奉。为了表示礼重也时常在高层佛塔的塔基部分辟设小室,称做“地宫”,把舍利函放置在里面,所以往往在清理或发掘塌颓的塔基时被发现。
本次“每月一星”所展出的这组渤海时期的舍利函一套四件,舍利函出土时最外层是一石函,石函里面自外而内依次装有铜函、银函、金函,层层缩小,相互套合。函体为素面,呈长方形,函盖呈圆弧状梯形凸起,铜函两件,一件长14.5厘米、宽8.8厘米、高8厘米;一件长13厘米、宽5.3厘米、高6.6厘米;银函长9.2厘米、宽5.6厘米、高5厘米;金函长8.3厘米、宽5.3厘米、高4.2厘米。
其中银函造型精巧,顶部盖上刻有“祥云”,象征“净天”,四壁上的“天王”形象勇武有力,天王脚踏“二怪”,表示“辟邪”。银函里面装着桃形银瓶,这套舍利函的造型结构和唐代舍利函风格相似。这具渤海舍利函的发现,也说明渤海地区的佛教与唐代中原地区的佛教文化之间长久深入的密切联系。
省博物馆为了确保文物安全,保证本次展览的顺利开展,特为此次展览的舍利函配备了一台具有恒温、恒湿、恒压及防火、防盗、防暴功能的博物馆行业专业文物展示柜用于展示该批珍贵展品。精美的展品、传奇的色彩构筑了本次《千年瑰宝——渤海舍利函》“每月一星”特展独特的魅力,也为即将到来的“五、一”假期休闲的人们提供了一处文化休闲的乐土。
(撰稿:刘滨祥 岳中彬)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黑ICP备09058955号-1 Copyright (c) 2009 hljmus.org.cn 黑龙江省博物馆 版权所有
地址:南岗区红军街64号 电话:0451-53644151 传真:0451-53622745 邮编:150001 黑龙江广播电视台制作
开馆时间:周二至周日;9:00~16:30(16:00停止入馆)
年均访问量:368315人次

地址:南岗区红军街64号 电话:0451-53644151 传真:0451-53622745 邮编:150001 黑龙江广播电视台制作
开馆时间:周二至周日;9:00~16:30(16:00停止入馆)
年均访问量:368315人次

黑公网安备 230103020001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