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博物馆征集的两件石斧
发布日期:2010-01-22 新闻来源: 编辑:管理员
黑龙江省博物馆征集的两件石斧
我馆积极响应国家文物保护与征集工作开展的号召,征集了2009年3月2日牡丹江市林口县柳树镇林场的李保国、张凤江送来一大一小两件石斧,现藏于黑龙江省博物馆。
这两件石斧均出土于林口县柳树镇北沟村前山。
这两件石斧分别叙述如下:
大石斧:基本完好,以灰色细砂岩料磨制而成。扁平瘦长,上窄下宽,整体呈梯形,剖面呈梭形。双面弧刃,两端均有使用的痕迹。通体长18.3厘米、上端宽4.2厘米、下端宽6.0厘米、厚2.4厘米。

(图一)
小石斧:基本完好,以灰色粗砂岩磨制而成。厚重短小,整体呈椭圆形,横断面呈饼状。单面斜弧刃,顶端平齐,有使用过的痕迹。通体长9.1厘米、上宽4.6厘米、下宽5.0厘米、厚3.5厘米。

(图二)
石斧是一种脱胎于旧石器时代砍砸器,发明于新石器时期直到早期铁器时期的工具。对于石斧的用途,考古界有不同的看法,有的认为是农业生产工具,有的认为是砍伐工具的,有人认为是加工工具。随着人类征服自然能力的不断增强,人类在自然界中获得的产品日益丰富,古人在吃、住方面都离不开石斧。根据考察,这次征集的小石斧属于椭圆形且刃部较厚的石斧,其功能应侧重于砍砸、劈剁方面,如日常生活中砸、分割狩猎、饲养的动物给人类提供食物以及日常生产劳动中劈、砸木料、石料等功能①。而这次征集大石斧属于梯形正弧刃且刃部较薄得石斧,其主要功能侧重于砍伐、切削方面,如砍伐树木,扩大耕地,加工木料,营造房屋(仰韶文化居住的建筑物估计就是这种石斧所营建的)②。农业刀耕火种阶段,石斧是砍伐林木垦荒种田的主要工具。早期就有少数为无柄的手斧,后期多数为一柄一头式复式农具。与柄结合多采用捆绑式,也可用榫卯式③。
林口县位于黑龙江省东南部,位于张广才岭和老爷岭隘口处,辖区8镇,3乡。尽管这次征集上来的这两件石斧没有其它陶器出土伴生,确切年代不好判断,但此次征集的这两件石斧的发现地与牡丹江莲花湖振兴、河口遗址距离较近,而河口、振兴二期遗存中即有与此相类似的石斧。在河口振兴二期遗存分布区周围有着与二期遗存年代相接近的“团结文化”和“滚兔岭文化”。根据碳十四测定,团结遗址分别为距今1885±85年、2370±105年、2100±100年、2060±105年;滚兔岭遗址分别为距今1955±70年和2140±70年④。
所以根据上述分析,我们推断,这两件石斧年代,应该为黑龙江地区的早期铁器时代(战国—汉魏)。
本文曾得到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业务副所长、研究员张伟先生的指导,谨此致谢。
注释:
①佟柱臣:《中国东北地区和新石器时代考古论集》,第127页—第134页,文物出版社,1989年。
②殷志强:《中国古代石斧初论》,《农业考古》1986年第1期。
③周昕:《原始农具斧、锛、凿及其属性的变化》,《农业考古》2004年第3期。
④《河口与振兴—牡丹江莲花水库发掘报告(一)》,第155页、156页,科学出版社,2001年。
地址:南岗区红军街64号 电话:0451-53644151 传真:0451-53622745 邮编:150001 黑龙江广播电视台制作
开馆时间:周二至周日;9:00~16:30(16:00停止入馆)
年均访问量:368315人次

黑公网安备 23010302000146号